乡村学校少年宫里的快乐生活

咪哩中心小学将哈尼族舞蹈作为少年宫特色班的培训内容,达到了哈尼族文化传承学习的目的。

  
北城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玩泥巴”。
 
 
  
戛洒中心小学少年宫的孩子们正在吹奏葫芦丝
“我喜欢跳舞,每天都在学校练习1个小时。”2013年1月9日下午,元江县咪哩中心小学12岁的张苏梅和同学们在舞蹈室跳着传统舞蹈《鸟捞记》。那是张苏梅最快乐的时光,每天下午她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等待着舞蹈的开始:“我在学校还能学唱歌、画画,假期里也有城里来的老师教我们,我很开心。”
2011年,我市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推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紧紧依托乡镇中小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在全市建成了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相继投入使用。本来只是城里才有的少年宫,办到了乡镇,会是怎样一个“版本”?记者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你展现一群乡村少年的快乐生活。
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
元江县咪哩中心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王高凤在一旁耐心指导着孩子们的舞蹈动作,学音乐的她毕业后回到母校教书:“我是哈尼族,能回到母校传承哈尼族文化,也能带着他们走出大山宣传家乡文化,我很自豪。学校组建了舞蹈、武术、电子琴、葫芦丝等22个兴趣小组,每天下午第三节活动课和节假日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咪哩中心小学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同时也是“哈尼族文化学习传承基地”,学校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哈尼族舞蹈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班的培训内容,从而达到了哈尼族文化传承学习的目的。同时,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元江县咪哩乡是革命老区,是民主人士李和才的故乡,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李和才故居参观,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李和才的传奇故事。
“我去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大赛,我就讲了李和才的故事,得了三等奖。我很自豪,我很爱我的家乡。”说着,张苏梅的小脸上洋溢着骄傲与快乐。
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晒、烧制,在新平县戛洒中心小学的陶书虹和同学的手中,一件件土陶作品诞生了。逗趣的小鱼,实用的陶罐,自创的卡通……同学们开动脑筋,制作出形态丰富的作品。“我学做土陶有一年多了,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土陶用具,平时看得多,做起来也很容易。我们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好玩,也开动脑筋。”陶书虹边说边得意地展示着她制作的放首饰、发夹的小盒子。
旁边的教室里,陶美艳正带着学生学习刺绣。“傣族刺绣是民族手工艺术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先从十字绣学起,针法熟练后就能在彩色的布条上绣上美丽的图案,表达自己的祝福。刺绣里蕴藏着很多智慧,我是花腰傣,要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和保护好刺绣技艺。”陶美艳说。花腰傣人的手很灵巧,在他们手中竹子编成了秧箩,泥土制成了陶罐,纱线织成了服装。戛洒中心小学少年宫一直把传承技艺作为主要内容,将土陶泥塑和刺绣、舞蹈等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课堂教学及活动内容,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使民间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所学校找准各自特色,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少年宫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易门县小街小学少年宫开设了版画班、课本剧班等;红塔区北城中心小学通过标识文化、精细文化、墙体文化、实体文化等提升文化品位,使少年宫更具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道德素养;江川县江城中心小学开展“五小”道德建设活动;易门县六街中学少年宫开设了刺绣班、果树栽培管理兴趣班,通过以《弟子规》碑铭、图说《论语》大型壁画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长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快乐成长的乐园
“这里可以这么吹,我示范一遍。”红塔区北城中心小学陶笛兴趣班上,有一个小小的、忙碌的身影,她就是11岁的王紫依,陶笛班的第一批学员,如今已是班里的小老师。“我从网上下载喜欢的歌曲,练习后吹给老师听,老师觉得合适就教给全班同学,当老师很有成就感。”陶笛班目前有30多名学员,每周有两个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课。王紫依说,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从没看过她练习吹奏陶笛。“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文艺演出,邀请家长一起来看节目,她特意让妈妈来看看。“以前妈妈总是让我学好舞蹈,别在其他事情上费心思,但看了我的陶笛表演后,妈妈夸奖了我,还拍了好多照片。现在妈妈让我专心学好陶笛,认可了我的表现。假期里我还坚持上陶笛课,当好小老师。”王紫依开心地说。
红塔区北城中心小学已有327年的历史,每到假期就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设置了体育、艺术、国学、科技俱乐部等分类活动项目25个,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玩泥巴”、“巧手间”……在这里,孩子们能做陶艺、剪窗花、做运动,还能学艺术。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农村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悟成长快乐、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广大农村学生受益面有效扩大,仅在去年的暑假培训中,受益学生就达1500多人,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孩子课外教育管理的空缺,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也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咪哩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始凸显。咪哩中心小学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电脑设备,让孩子们和家长通过网络视频互报平安,缓解相思之苦。“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早点回家吧!”9岁的王婷上四年级,父母在上海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学校跳舞、踢毽子、打乒乓球。2012年暑假,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学校担任志愿者辅导员,教授美术、书法,校内老师还开展了舞蹈、篮球等课程,让全乡300多名(含初中学生)留守儿童在校园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
正是各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寓教于乐为基本方法,以文体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使农村未成年人的课外时间由分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状态,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在活动中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达到养德、益智、求乐、健身的效果,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辅导。据悉,从2013年起至2017年,市财政还将每年从地方专项彩票公益金总额中安排10%至15%用于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转经费补助。全市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八县一区县城中心所在地以外的乡镇、街道各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早日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