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

“易门经验”透视之二:夯实基础的易门定力

发布时间:2017-03-29 来源:玉溪日报

45.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内,随处可见开山填箐、修路架管的工地;1571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随处可见会战“五网”的场面;在地处深山冷箐的贫困村中,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在吹响。

从40亿元跃上60亿元再到70亿元投资规模,自2014年以来,易门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锁定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元目标。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易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意愿减弱的背景下,易门为何还能打好固定资产投资攻坚战,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易门县委书记马亚东给出的注解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可持续发展定力不动摇,着力夯实平台、打牢基础、补齐短板。

创新模式建园区夯实平台

据易门县工信局局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政介绍,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超过了四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规上投资比重超过五成,所有规上民营企业均聚集园区。他认为,加快推进园区主战场建设,是打好“三大战役”的关键。

自2014年以来,易门县工业园区完成土地收储7780亩,居全市十大园区之首。截至目前,园区建成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48户,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坚持规划先行,创新建园模式,夯实创新基础成为这一系列指标数据的重要支撑。

据易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段静介绍,作为全省“四规合一”试点县,易门县实现了将工业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有机衔接。

立足产城融合、产业集群、特色突出、绿色低碳、区域融合的思路,易门县工业园区确立了45.5平方公里“一区五园”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为提早实施土地收储和超前推进基础建设提供了保障。

实施土地作价入股,不仅大幅缓解了园区征地一次性支付的压力,还有效破解了园区发展要地、农民生存要利的矛盾。通过这一园农合作建园模式,自2014年以来,园区收储土地4570亩,相当于向农民融资3.21亿元投入园区建设。

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项目合作方式引入太平洋集团、云南广东商会、江西建工、江苏联丰参与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园中园”建设。通过这一园企合作建园模式,自2014年以来,引入社会投资2.64亿元投入园区建设。

通过增加园区投资开发公司注册资本金和注入资源性资本,加强园银合作平台建设,强化项目包装,提升直接融资能力。自2014年以来,园区向金融部门直接融资2.65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据刘政介绍,随着六街建材批发市场、大椿树财盛商业广场、西南陶瓷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非生产性项目的落地,易门县工业园区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随着云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陶瓷产品研发中心、野生食用菌研发中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的建成,易门县工业园区正着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协同创新平台。

投入“五网”大会战打牢基础

着力织密路网、水网、能源网、航空网、互联网,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推动地处三州市交界地的易门县由玉溪的交通“末梢”转变为贯通滇西和滇南的“枢纽”,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易门县委、县政府认识高度统一。

据易门县发改局副局长范志英介绍,自开展“五网”建设大会战以来,易门县先后完成了武易高速易门段建设任务,以及县内524公里农村公路硬化、60余公里县城至绿汁公路改造。截至201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率达55%。

随着苗茂水库、工业园区二期供水等一批水网建设项目的推进,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73座,10000立方米以上小坝塘133座,水池水窖4.5万个,引水提水工程691件。

实施35千伏木厂变电站增容扩改、朝阳光伏电站、天然气支线工程以及信息惠民试点、“宽带乡村”工程、信息消费试点等一系列项目。截至2016年,全县建成9座变电站,光缆总长达7763公里,能源和互联网基础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开工建设弥楚高速易门段,启动晋易高速前期工作,新建35千伏东六线,实施中心村农网改造,加快苗茂水库工程进度,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推进全光网改造,提升互联网接入……2017年,易门县再次吹响“五网”会战集结号。规划玉楚高速、玉楚城际、通用机场,启动滇中调水易门受水区工程……到2020年,易门县通过实施“五网”会战,将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变身成为开放创新发展的前沿。

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

易门县扶贫办副主任田加宏认为,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确保让全部贫困乡和贫困村摘帽,让全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对于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县域经济在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中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1个整体贫困乡,10个贫困行政村,32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分布在40个村组、社区的11864名贫困人口。贫困行政村占比17%,贫困户占比超过5%,贫困人口占比6.7%。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是摆在易门县各级干部面前的一本脱贫账。

自2015年以来,易门县依托整乡整村推进项目,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投入1.56亿元,在乡和贫困行政村实施发展产业脱贫、基础建设脱贫。兴建人饮和抗旱水利工程,实施泥石流治理、农业开发、道路硬化,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1592户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蔬菜种植面积8200亩,订购种猪930头,助农增收超过2500万元。

通过实施“挂包帮”“转走访”,成立40个帮扶工作队,109个单位参加挂钩帮包,48户企业参与结对扶贫,发放4000万元扶贫贷款,按照“五个一批”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据田加宏介绍,截至2016年,全县1个整体贫困乡、10个贫困行政村、8590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摘帽。今年,全县将攻坚克难完成3274名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并通过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短评:发展靠定力

透视“易门速度”,总结“易门经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要全县干部群众坚守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动摇的定力。唯有筑牢基础,才能支撑发展。

连续两年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县市第一,连续两年经济增幅位居全省县市之首,“易门速度”是建立在持之以恒,创新理念,着力夯实工业园区产业平台之上的;是建立在全力以赴,埋头苦干,打好基础设施“五网”大会战之上的;是建立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之上的。

步入工业化时代,工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载体,是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透视“易门经验”可见,立足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坚持规划引领,破解用地瓶颈,坚持模式创新,破解融资瓶颈,坚持夯实基础,提升承载能力,坚持优化布局,形成特色发展,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成为打好“三大战役”的关键。

在开放创新的时代,路网、水网、能源网、互联网乃至航空网,是支撑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透视“易门经验”可见,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才能让县区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水利能源基础设施的提升,才能为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才能推动县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协调共享的时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样是破解制约县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透视“易门经验”可见,立足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立足“五个一批”实施“挂包帮”“转走访”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