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3-08-16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 管护乏力场地被侵占
 
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现状调查

 
 
     只剩单边的跷跷板

 
  
    在特殊位置和环境下,健身设施被赋予新的功能。 

  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基础。在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到来之际,记者对中心城区的社区健身设施状况进行了调查

  破损严重  安全堪忧

  几个月前董鲜红开始在中心城区环山路临时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她的摊位紧邻凤凰路街道泷水塘社区公共健身站。

  董鲜红每天摆摊卖菜前都必做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摊位后面健身站内一组已经锈蚀得快断裂的跷跷板两头用绳索固定起来。8月1日早上,董鲜红和往常一样来到农贸市场,这天她不用忙着绑跷跷板了,原因是跷跷板的一端已经不翼而飞,这让董鲜红松了一口气。“我开始来这里卖菜的时候,跷跷板杠杆中部就有裂痕,随时都担心有人到这里玩,跷跷板突然断裂砸到人,而现在不用担心了。”

  这里的健身设施不多,跷跷板一旁的太极推手架的4个圆盘只剩下2个,且已不能正常使用;扭腰器下供人站立的转盘只剩下突出水泥地面的一截管子,没有转盘,扶手等部件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安装在健身站外侧的吊环天梯因其特殊的位置和环境,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其下面的地上见缝插针地摆满了等待出售的水果和新鲜蔬菜,锻炼者在此已无立足之地,吊环上则突兀地悬挂着商贩们的衣物、塑料袋等杂物。

  8月2日早上,小姑娘姜宇珊领着表弟赵宝祥在玉兴街道棋阳社区居民健身服务站内玩耍,小男孩坐在双人钟摆器的一侧,而另一侧的部件早已不知踪迹。钟摆器旁的上肢牵引器锈迹斑斑,两端的铁环用铁丝固定在支架上,从铁丝上的锈迹可以看出,牵引器已有些时间不能正常使用了。姜宇珊的回答验证了记者的猜测,小姑娘说牵引器已经坏了好长时间,而钟摆器是近段时间才坏的,但尽管如此,她和表弟还是每天到这里玩。小姑娘的眼神和语气里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在很多社区健身中心的醒目位置或是健身设施上,都张贴有“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使用本器械进行锻炼,必须要有监护人监护方能使用”的警示语,但实际情况是老人和小孩是社区健身设施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健身中心,而且没有“监护人”的陪伴。除了极少数单位在本单位住宅区投资建成的健身中心外,绝大多数社区健身中心裸露的水泥地面上都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假期里,家门口的健身中心无疑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看着孩子们在那些已经出现故障、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各类健身设施上玩耍的身影,他们的安全保障让人堪忧。

  两超“压垮”社区

  健身设施

  据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尹俊武介绍,自国务院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市社区体育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社区体育发展相较竞技体育、农村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相对滞后。表现之一就是社区健身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社区健身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我们社区人流量大、居民集中,社区健身设施使用频率高,可以说天一亮就有人在健身站健身,一直要到深夜人才散去。”泷水塘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雷家兵说。

  玉溪市三晏经贸有限公司与红塔区体育局、玉兴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都有过业务合作,从2002年至今,公司每年要在社区、乡镇安装8至14套健身设施。对于社区健身设施的超负荷运转,公司负责人飞成深有感触。“跷跷板是两个人玩的,但有一次我在一个社区看到10多个孩子同时坐在一个跷跷板上玩,超负荷运转不仅导致健身设施磨损严重,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超负荷运转,很多健身设施提前报废,最严重的是中心城区某社区的一套健身设施运转不到一年就报废了,先是各种残损部件相继失踪,最后连渣都没剩下。”

  为了改善社区健身设施超负荷运转的现状,满足社区群众健身需求,相关部门也考虑在社区新增健身站,但却遇到新的困惑。“我们也准备建新的健身站点,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尹俊武说。从2010年开始,玉兴街道每年都自筹资金在辖区内的社区建立居民健身服务站,但今年却没有建新的服务站,原因之一就是在社区找不到合适的场所。“场地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原来我们在一个社区装了一套,没几天附近居民把所有设施都拆下来送还给我们,说是服务站建立后来健身的人多,影响他们休息。”提起当初那个过早夭折的健身服务站,玉兴街道文化中心主任李桂玲很是无奈。

  除了超负荷运转外,社区健身设施的超期“服役”现象也不容忽视。2011年《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将器材的安全使用寿命提高到8年,但按照2003年版的《通用要求》,器材使用年限短则2年,最长也不过6年。按照这一标准,部分社区那些安装上就从未更新过的健身设施已经处于“超期服役”状态。“社区健身设施的超期运转现象很普遍,大部分社区的健身设施都是安装后就没有更换过的。”飞成说。
   
  维修资金缺少 

  后续管护乏力

  社区健身设施的管护是维持健身设施正常运转、最大限度服务社区居民的重要保障,但健身设施在社区安家后却处于后继管理养护乏力的状态。“我们实行的是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社区健身设施建成后,就交由街道、社区自己管理养护。”尹俊武说,然而属地管理原则在实行中却遭遇维修资金的困扰。由于没有维修资金,部分社区健身设施过了保修期后,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真空状态。“这些年安装的社区健身设施几乎都没有维修资金,如果维修能及时跟上,这些设施的使用寿命肯定会得到延长。”飞成说。

  对于社区健身设施的后续管护,李桂玲也表示担忧:“目前我们的社区健身设施还在保修期,保修期过后,我们就没有专门的维修资金进行管护了,只能是到时候再想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