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林农栽下摇钱树走上绿色发展路
三千万拉动上亿元小补贴推动大连片
峨山林农栽下摇钱树走上绿色发展路
沐加兴在沙河箐种植110亩竹子,发展30多亩竹下魔芋,养殖270多只土鸡,新建50间猪舍,加兴生态园成了文山村委会林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2006年林改试点时,开了三晚上的会,群众都不愿意干,我只有自己带头包下了这条箐。那时家里只有6000元钱,要不是后来有县上的政策扶持和林业贴息贷款,也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走在文山村委会沙河箐加兴生态园的竹林道上,园子的主人文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沐加兴看着眼前高大的竹子和竹林间刚建成的猪舍,回想当年创业的情景时说出了这番话。
自2007年起,峨山县借林改东风设立县级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中央、省、市林业项目配套,出台和完善林果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林果产业向规模方向发展。在这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和沐加兴一样的林农栽下摇钱树,走上绿色发展路。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林果产业
2006年,沐加兴在峨山县林改试点期间,通过林权流转获得了沙河箐110亩林地70年的经营权。然而仅靠微薄的家庭积蓄,他根本不可能在这荒山破箐中实现栽竹兴业致富的梦想,更别说是改变群众担心林果产业周期长,害怕政策变的思想,带动全村调整产业结构,兴林果富山乡。
然而,随着峨山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沐加兴因种植110亩竹子获得了6600元补助,之后得到了5万元林业小额贴息贷款,今年又得到了2万元养殖贷款的扶持。他终于建起了集林畜、林禽经营于一体的加兴生态园,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正是在这百亩竹园的带动下,文山村委会种下了3800多亩竹子、4800多亩核桃,去年林果产值超过20万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全村556户人家开始尝到了兴林果富家业的甜头。
县林业局林产办负责人赵加有介绍,自2007年开始,峨山县设立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定林农每种植一亩核桃、竹子补助40元。当年投入扶持资金162万元,与包括巩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珠江防护林、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项目相配套,加大了发展特色林产业的扶持力度。
之后,自2008年开始提高补助标准,达到每亩60元。至2012年,全县投入到特色经济林产业的扶持资金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545万元增加到了去年的842万元,6年时间投入的扶持资金达到3887万元,其中县级扶持资金达到了2836万元。
持续的政策扶持,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资金投向以核桃、竹子为主导的林业特色产业。沐加兴在获得6600元的政策扶持后,拉动了7万元的信贷投入,带动了近6万元的自有投入。
赵加有算了这样一笔账——按每亩核桃、竹子500元的投入计算,全县现有的35.8万亩核桃、竹子的投入近1.8亿元。换言之,3887万元的政策扶持投入,拉动了超过1.4亿元的社会和金融投资进入峨山林果产业。
推动林果业规模化发展
站在双江街道高平村他达新寨的核桃连片种植地前,县林业局副局长普光文指着眼前大片烟地中的一棵棵核桃树说:“从高平村到总果村,5个小组的核桃已经连成了一片,达到了1万亩。以彝人谷为中心,形成了万亩竹子种植区,规模化发展林果产业已成为我们的一大特色。”
普光文介绍,在山区面积近82%的峨山,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山区群众收入持续增加,难题在山、出路也在山。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关键就在于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实现特色林产业规模化发展。
正是居于这样的认识,峨山县制定了“2213”工程,提出到“十二五”末,发展核桃、竹子各20万亩,种植魔芋10万亩,发展除虫菊3万亩,实现年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从中增收4000元以上的目标。
为此,2007年至2009年的特色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于鼓励广大群众大力发展以核桃、竹子为主导的林果产业。在充分调动起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后,自2009年起,峨山县开始调整扶持政策导向,鼓励规模化发展特色林产业。
赵加有介绍,自2009年起,峨山县开始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规定在规划范围内连片发展核桃、竹子,除获得每亩60元的补助外,100亩至300亩每亩奖励10元,300亩至500亩每亩奖励20元,500亩以上每亩奖励30元。与之相配套的还有每年95万元的种苗基地建设扶持,确保了全县特色林产业发展良种壮苗供应。每年对县林产业领导小组及各乡镇的考核奖惩制度,确保了年度发展目标责任的落实。
正是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10元至30元的小补贴让峨山县实现了将原有核桃、竹子零星面积连片成规模。到2012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0.1万亩,竹子种植面积达15.7万亩,特色林业产值1850万元。在这当中,百亩以上种植户总面积占到了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