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
易门县概况
易门是国家对外开放县和云南省革命老区。易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宝藏较多。历史上铜矿的采冶使之成为重要的产铜基地,有“铜都”之誉;盛产瓷器又被称为“瓷器之乡”和重要的陶瓷建材基地;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勺齿类恐龙化石群的发现,使易门成为“龙之故乡”。易门还是野生食用菌丰产地、“云烟之乡”的重要成员,是一个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地方,有“滇中水城、菌乡易门”之称。
易门县地处云南省滇中西部,玉溪市西北部,位于北纬24º27ˊ~24º57ˊ、东经101º54ˊ~102º18ˊ之间。易门县东与昆明安宁市、晋宁区相接,南连峨山县,西邻楚雄州双柏县,北与禄丰、安宁两县市接壤。县人民政府驻地龙泉街道海拔1570米,东南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110千米,东北距省会昆明市94千米,县域东西横距44千米,南北纵距57千米,总面积1571平方千米,坝区和河谷面积占3%,山区面积占97%。全县辖2个街道、1个镇、4个乡,即:龙泉街道、六街街道、绿汁镇、浦贝彝族乡、十街彝族乡、铜厂彝族乡、小街乡。共设39个村民委员会和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746个村(居)民小组,801个自然村。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所领双柏县,辖境包括今易门、双柏、新平。至两晋时期,所属县名不变,郡名数次变更,属建宁郡或晋宁郡。唐时,属钩州所领唐封县境。南诏兴起,属拓东(今昆明)节度使辖地。大理政权时,属鄯阐府,“使高福世守其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易门立夷(洟)门千户所,属巨桥(今昆阳)万户府,十三年(1276年),改为置县,因县“西有泉曰夷源,讹作易门,”隶属中庆路所领昆阳州。明朝时,属云南府昆阳州,清代因袭未变,民国时属滇中道。1950年1月,属滇中专员公署,3月后属玉溪专员公署,1970年后属玉溪地区,1998年6月28日起属玉溪市。
易门县境内最高点为北部小街乡甲浦老黑山顶雀窝尖山,海拔2 608米,最低点是绿汁镇南部炉房村旁易门与双柏、峨山交界处的绿汁江面,海拔1 036米。地形特征为东、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是溶蚀性盆地,东南面为中山河谷地带,全境状似马蹄。江河沿岸受河流切割影响,较陡峭,山谷相间、地形复杂。属中亚热带气候,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县内具有热带到温带的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7度,日照时数1963小时。
易门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类型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水利、矿产资源。自然植被包括7个地方型植被和13个植被地段,已知其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共317种。水利资源蕴藏量56633千瓦,地下水年增均流量8470万立方米,大龙口水质优量,日出水量960立方米。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白钙、磁土、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金属非金属。易门是云南省主要铜矿产地之一,有大小矿点50余处,由易门矿务局进行开采,铁矿储量2400多万吨,大小矿点10余个,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
党的二十大以来,易门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目标和市委“绿色发展、工业强市、共同富裕”三大核心战略,全力打造昆玉协同化发展先行区、滇中菌乡山水公园城、西南循环经济科创城,全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县域经济企稳增长势头良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百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百亿级有色金属产业、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和十亿级文化旅游服务业、十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十亿现代物流业产业、十亿级房地产业、十亿级新能源产业5个十亿级产业(“3+5”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有色稀贵金属、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4条全产业链。坚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理念,落细“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推动大发展。马头光伏、卡瑞奇等项目纳入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贵研二期、白龙水库改扩建、军哨矿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域现代化水网、滇中引水二期易门配套工程、泽泉管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0.2亿元。
始终树牢大抓产业的鲜明导向,高质量发展基础更稳更牢。依托有色金属、陶瓷原料、石灰石、野生菌、中药材等资源,以易门铜业、贵研资源、大椿树水泥、裕隆盛、佑生药业等为“链主”企业,延链强链补链,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聚、优势产业和优强企业向园区集聚,现有入园企业221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6户。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1.4亿元,增长5.1%。出台《易门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农业产业基地工作方案》,实行一个农业基地“1名县级领导联系、1套扶持政策、1名技术人员”三个一机制,43名县级领导、29名涉农部门领导、40名乡镇(街道)领导、62名专业技术人员精准服务农业基地建设与发展。以粮食为基础,以烟、畜、菌、菜、果、药为重点的“1+6+N”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1万亩高标农田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亿元,增长4.8%。着力提振消费,举办第十九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以重要节点为依托的文旅融合活动有序开展,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收入8.3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26亿元。
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潜力,市场活力更足营商环境更优。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倍增计划、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招大引强专项行动,完善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实现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上半年,净增市场主体1672户,完成全年净增任务2586户的64.7%。深入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政务服务平台评价、重点产业链长负责和项目联审制度,积极推行“交地即交证、交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上半年,累计办理服务事项16.08万件,办结率100%,开设周六“早市”服务18期、办理急特件1322件。全面落细“一把手”招商机制,有针对性开展精准招商、延链招商、以商招商。上半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4项,协议总投资额39.73亿元。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易门建设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护好蓝天白云、碧水净土,不断建靓建美易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扬尘精细化管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及垃圾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有力,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林长巡林”“河长清河”“河湖清四乱”行动深入开展。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5%,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提质提速,城市精细化管理与优质服务不断强化,城山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建设成效明显。完成54个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加快构建绿美生态网络体系,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
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措施,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以稳岗增收为导向,扎实抓好援企稳岗、创业扶持、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工作。上半年,发放创业就业担保贷款123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046人,实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办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九年一贯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成果持续巩固,易门一中改扩建(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浦贝、六街、龙泉、方屯4所中学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抓实社保“一本清”数据库运用,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3.2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4.96万人,个人养老金开户1.66万人。健康易门建设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国家卫生县提标升级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复审工作有序推进,十街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市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