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试点推行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
近日,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对中小学、幼儿园提供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时间及实施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决定在红塔区先行试点推行。
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是利用中小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开展的便民服务措施。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是我市综合施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促进其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接孩子放学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为民服务、政府为民办实事,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原则:公益惠民学生自愿参加
该负责人介绍,校内课后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须服务的群体。
校内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惠民、学校主导、学生家长自愿参加、规范服务及稳妥推进的原则。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本校课后服务方案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自主开展服务。
费用方面,坚持公益普惠性,有条件的地方以财政投入为主,免费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不具备条件但校内课后服务需求比较强烈的地方,鼓励探索政府和学校支持、社会参与、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的做法,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服务: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何时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该负责人介绍,每学期的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下午放学后各学校即可组织开展,结束时间不晚于18:30。
在服务内容方面,各学校可围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提升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影片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构建以人工智能、少儿编程等为主的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德智体美劳活动,学校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开展。”负责人说,“但不得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不得因此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方式:可利用学校自身资源、联合或引入
学校可以采取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公益组织以及引入社会专业机构3种方式开展课后服务。
利用自身资源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师资以本校教师为主。可以临时聘请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校外专业人员参与。
联合公益组织开展课后服务的,可动员社区、志愿者团体等公益组织力量,到校开展课后服务。
引入校外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专业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的,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合理分担服务成本。服务成本需按规定进行公示。
同时,市教育体育局明确要求,要把学生安全管理放在做好校内课后服务的首位。
声音:期待推行让接娃不再难
孩子早放学,家长6点才下班,“孩子放学去哪儿?”一直困扰着许多为人父母的上班一族。顺应家长需求,许多校外午托、晚托机构应运而生。但一些校外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无证经营、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重视,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呼声越来越多。
市民李文鹏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很支持,对我们双职工家庭来说真的是一项利好服务,点赞。”李文鹏说,“之前学校在放学后也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希望校内课后活动能比社团活动丰富,离校时间也更加弹性,让孩子从周一到周五换着学习和接触不同的知识,是件好事。”
“下午2点从家送娃娃到学校后赶去上班,4点又要准备去接娃娃放学,接到家里不放心娃娃一人在家,接到公司时间长了又怕影响不好,真的让人很头疼。”市民刘女士说,“期待政策能尽快推行,娃娃在学校我们很放心,她也能学点感兴趣的东西,下班后我们接上她一起回家,大家都省心。”(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