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玉溪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解读(之二)

发布时间:2011-12-14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玉溪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构筑全省领先的人才聚集高地,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努力实现“三高、两优、一强”目标,即人才密度高、人才素质高、人才效能高,人才结构优、人才环境优,人才竞争力强。
    
  ■人才发展的重点工程
    
  □解读:
    
  (一)“富裕玉溪”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工业人才开发行动计划、旅游人才开发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人才、企业经管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实现玉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创新玉溪”人才推进工程
    
  围绕科技进步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生态玉溪”人才培育工程
    
  结合推进“生态立市”战略,适应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环境保护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城镇发展人才,为玉溪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文化玉溪”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构建以聂耳文化为主体、音乐和地方戏剧为特色、多样性文化共同发展格局,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实施以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名人培养、聂耳音乐文化人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充实、文化遗产人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玉溪”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德艺双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推出一批玉溪文化名人,培养和扶助一批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文博、文学、新兴媒体、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项目和领军人物。加大民族文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达到10名、60名、120名;省内知名文化产业人才20名;国内有影响、省内知名文化企业20家。
    
  (五)“幸福玉溪”人才保障工程
    
  加快培养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全民健康卫生人才,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构筑西部地级城市领先的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市民安全感、幸福感,把玉溪建成全省乃至西部城市中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到2020年,在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培养1000名市级教学骨干教师和50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市级名优校长,10名省内外有影响的校长,50名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名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选拔培养10名省内知名专家、20名市内知名专家,开展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培养1000名住院医师和500名全科医师,培养100名公卫医师和100名卫生监督管理人才;培养400名具有助理社工师以上职称的专业社工。
    
  ■保障措施
    
  □解读:
    
  为确保人才发展工作目标能落到实处,《规划》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健全发展体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行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健全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落实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用制度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制度。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健全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和柔性引才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业绩、能力相适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措施。
    
  ——加大投入。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发展领域(区域)人才保证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
    
  ——加大培养力度。优先发展国民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烟草、工贸、旅游三大职教集团,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和带薪培训办法,实行人才终身培训制度。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办法,建立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争取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培养高端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本报记者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