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明确6项改革任务。
这6项改革任务是: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学校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字工作方针。他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吴德刚说,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将不断改善长期在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的待遇
针对农村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指出,对于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吴德刚说,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教师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提高乃至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长期代课的教师,他们生活、工作的条件都很艰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很多人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强调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纲要还提出,要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国家对于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择校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3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吴德刚说:“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择校的压力,缓解学生竞争的压力,需要各方面共同想办法、做努力。”
《纲要》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责任。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
他说,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是一个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纲要》提出了远近结合的解决思路。远期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期主要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