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助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乾恒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玉溪市各地积极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紧密围绕群众关切的“就业难”问题与企业面临的“用工荒”困境,积极构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带动等有力措施,有效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绘就企业与群众双赢的就业图景
在新平县扬武镇大开门社区,居民范玉琼是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分厂的数据统计员,她和丈夫都在这家企业上班。“我骑摩托车从家到上班的地方也就四五分钟路程,公司还为没有交通工具的职工安排了车辆接送,特别方便。上下班路上不耽误时间,回家后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范玉琼的话语中,满是对“家门口”就业的满意。
范玉琼所在的桥头组,80多户人家,每家至少有1人在附近企业上班,月均工资超4000元,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作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7000余名员工中,91%来自新平县内,其中46%就来自扬武镇。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叶孝就表示:“员工离土不离乡,下班能照顾老小,休息日还能回家种地,家庭收入更丰厚。对企业来说,也减少了后勤保障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扬武镇紧扣“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通过精准摸排居民需求,深挖企业就业潜力,联合重点企业推出“党群聚力‘职’等你来”项目,促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目前,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实现本地居民3000余人稳定就业。
扬武镇党委书记彭政表示,下一步,将针对企业用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采取精准培训措施,提升居民就业技能。同时,扩大宣传,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做到兼顾务工与家庭。
多元模式激活乡村就业新动能
在峨山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样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在小街街道牛白甸社区的玉溪智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里,二期项目新增的230亩大棚已建设完成。当前,虽然过了用工高峰,但每天仍有70余名本地居民在此打工,每天工资130元。
“要是去外面打工,除去吃、住、行开销,基本剩不下多少钱。但在这里上班,吃饭回家吃,住得也近,收入比在外面理想多了。”牛白甸社区万新组居民普鹏丹说道。
据该公司项目经理谢鑫尧介绍,公司已建成550亩蓝莓大棚,今年12月进入采摘期后,每天用工将达500人,工人主要来自附近村子。“我们优先从周边村子招工人,因为上班时间和出勤率有保障,培训效果好,企业更愿意用本地工人。”谢鑫尧说。
峨山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扩源、拓岗、盘活、提质、赋能”五个行动为抓手,构建多层工作机制,将就业服务站嵌入党组织活动阵地,形成“1+7”就业服务矩阵和“15分钟就业服务圈”。同时,做好“三库”管理,围绕重点产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推动劳动力从普工向技工转变,全力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
峨山县通过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依托重点项目和土地资源禀赋发展农业基地,带动大量劳动力就近就业。此外,通过发展农特项目、培育岗位、利用零工市场及发放创业贷款等方式,解决了众多人员就业问题,实现了群众顾家、增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