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让农村群众远离地质灾害
策划人语
虽还未到雨季,可这些天新平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白太文的工作却并不轻松。2013年1月11日8时,昭通市镇雄县赵家沟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后,他一下变得忙碌起来。1月14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饶南湖作出批示,要求相关单位10天内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从接到任务开始,白太文和同事们跑遍了新平的乡乡镇镇,对县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仔细查看。虽然检查过后并未发现哪里出现灾害事故,但在新平县有75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一事实面前,他们无法从无灾害事故这一检查结果中感受到太多的喜悦。近年来,新平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试图逐步改变现状,让村民远离灾害。
全市1752个隐患点,新平就有751个
2013年是白太文在新平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工作的第7个年头。新平作为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县份,即使是干旱,这几年也让他的心一直悬着。
据白太文介绍,新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境内群峦叠嶂,峰高谷深,受长期复活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哀牢山深大断裂影响,哀牢山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高,是群发型、链发型地质灾害的典型区域。受哀牢山地质结构特征影响,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2001年“6·2”洪涝灾害、2002年“8·14”特大滑坡泥石流、2005年平掌乡“8·7”山体滑坡、2007年漠沙镇“8·4”泥石流和“8·27”山体滑坡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从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这5起重大地质灾害造成10余万人受灾、57人死亡、23人失踪、67人受伤,房屋损毁5530间,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从2007年开始,新平县委、县政府就着手安排项目、资金,实施地质灾害搬迁和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对处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群众逐步实施整村搬迁。白太文就是具体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员之一。
白太文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及资料,《新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新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新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等,从这些资料不难看出近年来新平地质灾害治理的重点、治理方法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目前我们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建立责任制网、人员监测网、通信网以及气象监测网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出现自然灾害时能及时应对以减少损失。”白太文说。
1月22日,距离全市拉网式排查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规定完成日期还有两天,记者跟随新平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工作人员来到地质灾害多发的漠沙镇。在驱车赶往漠沙镇的路上,随处可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警示牌。
目前,新平全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715个,其中滑坡433处、泥石流沟62条、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216处,涉及全县12个乡镇(街道)、121个村(居)委会、209个村民小组,威胁22010户人家、82820人,资产85517.05万元。
“全市1752个隐患点,新平就有751个,占了全市40%以上,压力不小。”白太文说。
西尼村的“甜蜜事业”
2007年8月4日,西尼河发生重大泥石流自然灾害,冲毁无数农田、沟渠的情景虽时隔多年,但不少村民仍历历在目。
“那年下大雨,大水把我们村11个小组的1600多亩甘蔗地冲毁了,损失惨重啊!”漠沙镇西尼村支书白永林告诉记者。西尼村地处漠沙镇东北边,因村子旁流过的西尼河而得名,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37户、1447人,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玉米、冬早蔬菜等农作物,是漠沙镇冬早蔬菜的主要产区。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许多耕地被冲毁、淹没。2009年,各级投入资金对西尼河进行河道治理,对1600多亩土地进行复垦。
走进西尼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即将成熟的甘蔗、蔬菜,收获的喜悦挂在农民质朴的脸上。
来到蚌蛾小组,小组长范永忠正在甘蔗地里收甘蔗。算起今年的收入,老范一脸兴奋:“今年甘蔗榨糖和蔬菜收入加起来有10万元左右。特别是苦瓜,一亩就收入2万多元。”2007年“8·4”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范永忠家被冲毁的田地复垦后从原来的2.5亩增加到15亩,耕地增加,地里能种的甘蔗、蔬菜自然也增加。和范永忠一样,蚌峨小组30多户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种植甘蔗后自己榨红糖和蔬菜种植。他们榨出来的红糖具有色泽金黄、无杂质、口感好的特点,深受各族群众青睐,现已成了供不应求的特产,成了西尼人的“甜蜜事业”。
蚌峨小组村民白浩天告诉记者,他家就是靠榨红糖盖起的新房。“如今交通便利,又没有泥石流灾害发生,甘蔗长的都很好。榨出来的红糖供不应求,一斤20元钱,没榨出来之前就有人预订走了。”白浩天说。
2012年,蚌峨小组共种植甘蔗90亩,产量670吨。按一吨可以榨200斤红糖来算,可以榨出1.3万斤红糖,全组有260多万元的收入,平均每户农户有6万元左右。
“蔬菜又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这两年每户收入能达到8-10万元,多的能到15万元,一半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不少村民还买了小货车,而且许多家庭都在准备买轿车了,预计再过5年家家户户都能盖起小洋房。”白永林笑眯眯地说。
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西尼河河道治理,沿河的土地不再担心被毁,农作物种植得到了保障,再加上土地复垦让可种植面积增加,造就了西尼村的“甜蜜事业”。
为了让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村民远离危险,自2008年起,新平共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了11个乡镇(街道)、51个村(居)委会、107个自然村的2496户、9905人的地质灾害搬迁和77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胜利村民喜悦之后的烦恼
1月23日,记者来到离漠沙镇不远的胜利村,冬日的暖阳洒满大地,远远望去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新房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抢眼。走进村子,村里的路面都是平整的水泥路,每一栋房屋外墙都涂有蓝白相间的涂料,看上去非常整洁漂亮。这就是曾经遭受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的胜利村13个小组、400户人家、1726名群众的新居。
原来的胜利村地处哀牢山麓,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02年发生“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时倒塌了不少房屋,2007年发生的“8·4”“8·27”泥石流灾害时还出现了人员伤亡。洪涝及地质灾害频发,村民难以致富,生命财产安全经常受到威胁,搬出大山、远离灾害成为村民唯一的选择。
2009年,新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胜利村实施地质灾害搬迁,以“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村为主、分户扶持”的原则,对滑坡泥石流隐患地区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异地搬迁安置。在搬迁旧村、建设新村的过程中,漠沙镇成立了地质环境治理与灾害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整个搬迁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按时按质推进。在资金投入上,争取和整合资金1600万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对每户搬迁户给予1.5万元的建房补助。如今的胜利村道路通达,新房连成片,各家各户都通水、电、电视。
村党总支书记普朝先告诉记者,村子没搬迁以前,各小组和村民都分散居住,管理十分困难。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每年都是在下雨怕房倒、天干怕着火、平时怕超生的担忧中度过。现在好了,不用担惊受怕,生活比以前便利多了。
2010年6月,作为第一批入住新居的村民,66岁的李加明住进了自己的新房。这是一套9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住房,两间卧房、一间厨房、一间客厅,还有一间饭厅,客厅铺上了洁白的瓷砖。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李加明,本以为一辈子只能住在下雨就担心倒的土基房里,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这让他非常激动,自此他不仅能远离地质灾害,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健身器材。
“以前的家离镇政府30多公里,去一趟镇上,坐车都要两个小时,一个月最多能去一次,现在每天都有客车去镇上,10分钟的路程,看病、小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晚饭后老两口除了散步,还能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看看书、打打牌。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现在种地很不方便,很多村民没地种都去打工了。”李加明告诉记者,生活是便利了,但生产却带来难题,大家都住上了新居,但赖以生存的土地还在30公里外的哀牢山下。
作为胜利村整体搬迁见证者之一,白太文看着崭新的村庄也是感慨良多,看着远离自然灾害的新居,大家很高兴,但他们离耕地太远,自己却无能为力。
担惊受怕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记者来到地质灾害隐患颇多的关圣新村时已经是下午,从村口向西望去,村庄建在半山腰上,房屋层层叠叠,村子前方虽然已经建起了防山体滑坡的挡墙,可这挡墙对于村子所处的大山来说太单薄了。
整个关圣新村现有39户人家、68人,一到雨季,整个村子都被山体滑坡威胁着。记者顺着村中小路而上,来到了村民王建平家的老房子。他家的老房子因为大面积出现裂痕不能居住,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向其他村民租了点房子,一家人搬出了自己的家。“我也没有办法,虽说房子不算太旧,但都裂成危房了,一下雨就漏,还有倒塌的危险,实在不敢住了。可是现在租的房子也在山坡上,还是不保险啊!”王建平指着墙上的裂痕担忧地说。
顺着小路,记者来到了村民赵平诚家。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土木结构小楼,进入光线昏暗的房间,虽然墙上和房顶的裂缝外都用胶进行了修补,但每逢下雨还是会漏。而在记者一路走来,像赵平诚家这样出现裂痕的房子村里还有不少。
赵平诚认为,房子出现裂痕是因为“山沉了”,他说这几年他们村子所处的山坡起码下降了两三米,所以房子就裂开了。
白太文也证实了赵平诚的说法,由于雨水侵蚀,整个村子所处山坡出现了部分山体移位。
赵平诚告诉记者,一下雨他们全家都不敢睡觉,一般都是让孩子穿着衣服睡,大人披着雨衣拿着手电筒房前屋后转着看。村里的群测群防员也会在广播里提醒大家,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过了好多年。
听村民这么说,白太文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已经在考虑搬迁了,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毕竟对于这里来说,到处都是大山,想找一个既安全又能让他们生活便利的地方不容易,而且搬迁经费、搬迁后村民的生产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我们也想搬到安全的地方,但是没有那个能力。我们也知道政府在进行灾害隐患点治理,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离开,不用再过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小组长杨家林说道。
深度对话:对话玉溪市国土资源局
记者:多年连旱下,玉溪今年面临什么样的地质灾害形势?
市国土资源局:2010年到今年已是4年连旱,我市面临更加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记者:玉溪泥石流灾害高发区在哪里?
市国土资源局:高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市红河—哀牢山、曲江、南盘江流域一带,这些地区也是重点防范区域。
记者:玉溪地质灾害有何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是否会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市国土资源局: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区可能易发崩塌或泥石流灾害,喀斯特地区可能易发塌陷灾害,山区和半山区可能易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坝区可能因工程建设或过度抽取地下水而易发沉降和塌陷灾害。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工程建设),因忽视或地灾防治措施不到位,人为引发或诱发的非自然地质灾害明显增多。
记者:预防地质灾害有何措施?
市国土资源局:主要措施有,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和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报;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记者:目前我市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如何?
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各县区多年来对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年度防治方案,严格执行群测群防“五项制度”和“三条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项目、重要设施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制定防治措施、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联系方式。严格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确保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和监测人员24小时通信畅通,做好汛期值班记录、地质灾害日报和信息报送、突发地质灾害处置工作。2012年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37起,其中滑坡20起、崩塌11起、泥石流4起、地裂缝1起、不稳定斜坡1起,自然因素引发34起、人为因素迭加自然因素引发3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6万元,未发生因灾死亡案例。总体来说,目前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当前面临的形势仍有不小差距。
记者手记
新平这些年来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实现最终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新平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像搬迁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搬迁地的选择问题、河道治理经费等又摆了出来。
身处危地的他们,不仅面临着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也把他们带向了贫困。在面对灾害风险的时候,他们明知风险却无能为力,离开大山、远离危险,成为他们最好的出路。然而,对于新平面临地质灾害威胁的8万多人来说,要实现这一梦想是任重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