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水洞村旧貌换新颜
落水洞村新貌
通海县里山乡芭蕉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是一个仅有94户人家的彝族村民小组,当地人又称落水洞。
到落水洞采访时,车子转过一个大弯,青山绿树掩映的一个“城市小区”映入眼帘:一排排崭新的别墅式洋楼、整洁的水泥街道,不少人家门口停放着轿车。唯有三三两两身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正在村口房前晾晒金灿灿的玉米,才提醒记者已经到了山村。
家在落水洞,又但任着村委会主任的李生宝感慨地说:“我们是十年苦脱了一层皮,才建成了现在的新村。”李生宝既是落水洞“旧貌换新颜”的见证者,又是领头人和实践者。
“原来的落水洞,街道窄得连手推车都难推到家门口,遇到雨天,泥水沙土冲进村中,村民的住房危房占了大头。很长一段时间,地基批不下来,我们也盖不起。”村民们说。
2003年前后,村干部找到县土地管理部门反映,得到支持,把落水洞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针对村里住房最难的村民,划出10宗宅基地进行拍卖,并从规划到设计提供支持。也就是这一年,李生宝从姨夫处借来1.5万元买到了地皮,随后,先后两次贷款8万元,自行运输、自备沙石材料,盖起了占地140平米的三层楼房。
此后,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第二批建房的30多户村民,每户享受到5000元的农村地震安居工程补助。第三批建房的30多户村民,每户享受到的补助增加到10000元,大多在2007年前后动工,到2012年春节前,全部村民搬进了新居。此外,2008年,落水洞村还被列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先后得到25万元的国家资金支持,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村容环境美化和相应公益设施建设。
李生宝投入的13万元建房资金到2011年全部还清。村民们盖新房的钱从哪里来?李生宝告诉记者,这些年全村大量发展烤烟生产,每年户均栽烟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种植蔬菜就可以解决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和供孩子读书的费用。另外,村里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到附近工业园区的厂里打工,每年的打工收入也有上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