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策划人语
自2010年开始,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被纳入了管理,切实减少了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乡村医生定期回访,为村民体检,暖了老百姓的“心窝子”。来自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玉溪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4万,2011年慢性病死亡占全市死亡人数的80%以上,尽管医疗卫生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应对,但仍存在保护意识差、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市人民医院针对脑梗病人的急救演练。每年,该院均会抢救多名脑梗患者。
医护人员在抢救一名突发脑梗的患者
高血压发病日趋年轻化
“高血压、糖尿病”以前都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近年来却呈现年轻化趋势,影响着大部分人的健康。它如同一个隐形杀手,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已经无声无息地来到你身边,直至猝不及防地击倒你。现年45岁、家住江川县路居镇张营村的刘正华就是如此。
记者见到刘正华时他正躺在市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房里,虽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现在的他仍然不能灵活控制手脚,医生告诉他,他康复后可能会留下手脚不灵便的后遗症。
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靠在外做基建活来养家和供孩子读书,而妻子则是在家照看田地和操持家务。今年12月6日,他正好空闲在家,于是就代替妻子到地里给豌豆打农药,上午9点,正在打农药的他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接着左手、左脚都不会动了,在意识到自己情况危急后,立即给妻子打了电话,很快他被妻子和亲朋好友送到了江川县医院。县医院在进行检查后初步判断他可能是“脑出血”,而且情况危急必须马上转到市医院,送到市医院时刘正华已经失去了意识,血压高压到200、低压到100,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抢救及时,刘正华脱离了生命危险。
事实上刘正华并不是医院抢救最年轻的病例。“最近这两年,被送来科室的30岁—40多岁中年人比以前多,最年轻的只有21岁。”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卢婷告诉记者。
“刘正华的例子属于典型的高血压长期得不到基本治疗,又不注意生活习惯导致的‘脑出血’,这样的突发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他算幸运的了,因为抢救及时,不但捡回了一条命,而且后遗症也不算特别严重,但以后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也许走路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顾翠说。
“高血压”现在已经成为了慢性病中的第一杀手,患有高血压的人常常因为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不及时治疗而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以及“脑梗”等疾病,从而威胁到生命。
“现在因为高血压诱发脑出血、脑梗、脑中风的病患有不少,上个月,我们急诊科就收到100多个因慢性病引发各种心脑疾病入院的急诊病人。”玉溪市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陈斌说。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慢性病人群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1年底,以高血压为例,患者已增到2亿人,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2个人患高血压,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30%,也就是说,有七成的高血压患者还不知道自己得病。而玉溪又是什么一个情况呢?据玉溪市疾控中心慢性病管理科科长范波介绍,玉溪目前有高血压患者近19万人,糖尿病近4万,占玉溪总人口的10%,而这些慢性病患者中60%是老年人,其他40%则为中青年患者,最小的慢性病患者只有21岁。
“现在我们神经内科每个月收治的病人中大约有200人是因为高血压或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脑梗、脑中风等入院,占到了我们收治病人的近80%,30岁、40岁的占10%左右。”顾翠介绍道。
慢性病给家庭造成负担
顾翠介绍,慢性病是一种极其危险,但又极其隐蔽的疾病,堪称“隐形杀手”。很多严重疾病如脑梗、脑出血、冠心病、肾病、尿毒症等都与高血压、糖尿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旦发病,慢性病导致的其他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打击也相当严重。
母亲中风后,让家住华宁县青龙镇对地门村的刘梅一家心力交瘁。“母亲62岁了,以前虽然患有高血压和有点小儿麻痹后遗症,但并不影响生活,身体也还硬朗。平时她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小孩,我们干起活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2011年5月12日,母亲突然中风,把我们这个家击垮了。母亲中风时就花了2万多元的医药费,出院回家后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连大小便都失禁,每天单尿湿的裤子就要换上五六条,更别说照顾她吃饭、擦身及做康复训练等其他事了。”刘梅告诉记者,现在老人一个月吃药需要500元。“我家两姐妹,我留在家里,父亲年纪大,照料母亲的责任也就落在我们夫妻俩身上。年初丈夫帮忙一起照顾母亲,我还能抽出点时间忙田里的活计,这快过年了,为了母亲明年的医药费,也为了能让年过得好点,这两天他出去打工了。”
刘梅家住的是老房子,和旁边人家新建的砖房比起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据刘梅父亲讲,如果刘梅母亲没病倒,他家也有建新房的打算了。记者在刘梅家老房子一间狭窄的房间内见到了她的母亲,老太太只穿了一条单裤半躺半坐在屋里的椅子上,双手冰凉,记者和她说话也没有反应,刘梅告诉记者,母亲能听懂我们的谈话,不过没办法表达出来。
“少给她穿点裤子也是为了方便换裤子,穿厚了我一个人没办法换,天气凉,一脱一穿,更容易生病。晚上我和她睡,半个小时就要给她翻一次身,娃娃太辛苦了,我们成了废人,只会拖累他们。”刘梅的父亲眼睛红红地说。
据全国慢性病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来到市医院住院的病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现在实行全民医保,农村病患只需要承担50%的费用,但这样的支出对不少贫困家庭来说还是很难承受,很多家庭都是因病返贫的。许多患者因病致残后成为家人负担的,在我们科室经常能见到。我甚至听到患者家属说,一家都毁了,早知道当时就不做抢救类似这样的话。”顾翠告诉记者。
慢性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据了解,从2010年起,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高血压、糖尿病纳入慢性病管理后,乡村医生定期回访,为村民体检,进行健康教育,减轻了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也提高了一部分慢性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据范波介绍,玉溪自2010年开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以来,共为近15万慢性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对他们实施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患者能享受到基层医务人员每季度一次的随访。随访时,基层医护人员会对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服药情况监测及指导,对血压、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提供转诊等服务。
“2011年,全市投入600多万元用于防控高血压、糖尿病。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2012年全市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人均费用达25元。目前,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城乡居民可享受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3类9项服务。尽管医疗卫生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应对,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短期内很难改变。现代人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患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对这种不会让人立即丧命的疾病并不重视,有不少患者在得了高血压、高血脂疾病后,不仅不接受系统的治疗,在生活、饮食习惯上依然我行我素。患病不服药或是服药不规律、自主服药、停药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农村患者当中。”范波说。
而刘正华正是属于范波所说的患病不吃药的患者。“几年前,我们那里卫生院的医生在街上做免费体检,就说我血压偏高,可能患有高血压,让我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还让我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可我觉得自己身体挺好的,头不晕、眼不花,能挑能抬、能吃能喝就没有在意,既没有上医院检查也没有戒烟戒酒。直到这次病倒了才知道是高血压惹的祸,后悔也来不及了,家里主要靠我挣钱,现在我住院已经花了将近2万元了,以后重点的活都不能干,孩子读书要钱,过日子要钱,以后治疗还要钱,可怎么办啊!以前要是自己注意一点就不至于这样了。”谈及这次“脑出血”,刘正华后悔不已。
家住红塔区瓦窑社区的李女士10年前就查出患有高血压。李女士的女儿告诉记者,李女士平时没头晕头疼症状,所以经常会忘记服药,今年11月份,李女士感觉头很疼,在家人的劝说下她第一次到医院做了系统检查,得出的结论吓坏了全家人,她的高血压已经到了第三期,如果再不控制,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而在农村,类似刘正华患病不服药、停药的慢病患者还有不少。华宁县青龙镇卫生院副院长董云年告诉记者:“很多人头晕、头昏,只是来卫生院买几包头痛粉吃,很少会注意血压是不是高,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吃了药,只要血压恢复正常,就自己停药。”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除了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以外,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也是目前慢性病管理的难点。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建立慢性病防控治疗网络全覆盖,但资源投入明显不平衡,多数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范波说。据他介绍,越是偏远的乡镇山村,卫生所的工作越难开展。“没有专业人士,也没有辅助检测设备,导致工作没办法开展。”
“卫生院量的血压不准,他们经常会把血压低的量高,血压高的又量低,不该吃药的吃降压药,该吃药的又吃不了。我患高血压10多年,自己会量血压,但去卫生院量时血压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我自己会重量或是到市医院检查,但村子里的不少人并不会太注意这些问题,高血压就容易被漏检。”家住李棋的吕文富说。
“去卫生院检查身体挺浪费时间的,去了几次,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血型,我的血压是否正常,检查了也不知道结果。”刘梅的父亲告诉记者,去年他去抽血检查血脂,最后没拿到结果。
“通知村民到卫生院体检,体检后的结果会填写在体检表里,然后由负责该村民的乡村医生把检查结果反馈给村民。但乡村医生负责任的不多,不一定能把所有受检者的体检信息反馈给村民。”董云年说。
记者手记
正确认识慢性病
其实很多时候,慢性病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是因为它并不像心脏病,让你胸闷气短甚至疼痛,也不像癌症,让你恐惧痛苦。但慢性病诱发的一系列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发现、阻断进展,才能防止不利事件的发生。
走访中顾翠医生告诉记者,其实要查出高血压非常容易,只要在不同时间测量三次,若每次测量高压都超过140,或者低压都超过90,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同时,治疗高血压也并不是单纯降低血压,而是通过降低血压保护重要的脏器,让它们的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从而延长病人的寿命。
若想做到高血压的早期干预,高危人群一定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顾翠提醒人们,工作紧张的白领人士、记者、医生、司机等都是高发群体,不管有没有症状,应该定期检查血压。如果感到自己压力大、吃得偏咸,或者有遗传背景,那么出现头疼、头晕就要及时去医院。40岁以上的人则一定要查血压,且在确诊为高血压以后,千万不可胡乱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自己的病情合理用药。生活中也要注意细节,清淡饮食,并且要按医生的指导定时定量服药和控制饮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让那些高血压诱发的疾病远离你。
让村民生活得更健康
——记江川县前卫镇后卫村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
乡村医生定期回访,为村民体检。
策划人语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一日服药,终身服药”是残酷的事实,也是每天必须的“功课”。但除了吃药外如何使患者明白慢性病危害,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深入开展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江川县在前卫镇后卫村卫生所建立了全市首家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和共同对抗疾病的平台,通过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鼓励,以及医生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慢性病的发展得到有效控制。
村里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
在农村,由于医疗基础薄弱、医药卫生知识贫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再加上经济落后,高血压等慢性病很少受到干预,往往去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是病情出现变化。但在江川县后卫村,慢性病重治不重防的状况正得到改变。
今年9月7日,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在后卫村卫生所成立后,江川县前卫镇后卫村卫生所所长张文华最大的感触是当地村民健康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无论是患有慢性病的还是其他村民,吃完晚饭后,都会出来一起运动,围在一起跳跳舞,或是做做广播操。”张文华告诉记者。
据张文华介绍,前卫镇后卫村委会有3个小组4903名村民,该村委会慢性病筛查率约95%以上,全部都建立慢性病规范化档案。据了解,从2010年起,国家全面推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增加对老年人保健服务,卫生所每年都会免费为辖区内的所有人体检。目前该村委会有高血压患者574人、糖尿病患者44人,这些筛查出来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是由有相同病情的患者组成且相对固定的小团体,选出一名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又热心的人来担任小组长,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在卫生所医生的指导下,分享经验。同时,制定下周或下月的计划,医生会督促其完成,旨在达到控制慢性病发展和恶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首家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的人群以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慢性病为主。”江川县卫生局副局长龚有云说。
“除了定期组织活动外,卫生所还以展出展板、义诊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让百姓明白有病要治,无病保健,提高预防保健的意识。乡村医生入户看病也会以同样活动进行宣教,期望提高百姓有病治病的意识,并通过管理慢性病患者引起其他百姓的重视。”龚有云说。
据了解,该卫生所还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分级管理,一级、二级、三级病人分类管理,每年随访次数、体检次数有所区别。
提高慢性病危害认识
11月4日下午,在后卫村委会会议室,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小组长张克林正在给慢性病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慢性病虽然疾病种类不同,但行为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包括多盐、多油食物的食用,吸烟,饮酒,运动量小等”。之后,大家一起谈近期的心得体会,一起分析原因。最后,卫生所医生为小组成员免费测量血压。
“培训后,大家心里都有数,知道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张克林告诉记者,他退休前曾担任卫生所所长,也是糖尿病患者。因为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及技能,自觉挑起了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小组长的重任。
“我今年52岁,我是去年发现患有高血压的,当时以为是年纪大头晕,没想到是生病。今年年初头晕加重,检查血压为170/110 (mmhg),我没有服药。9月份这个小组成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同伴的互助下,真正意识到了该病的危害,现在开始服药了。”前卫镇后卫村委会小后卫村村民唐有凤告诉记者。
从今年首次测血压时的160/110(mmhg)到现在110/90(mmhg),服药后唐有凤的血压回到了正常值范围内。她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现在剂量有所减少,加上适量的早晚散步,她的生活很有规律。在交流心得体会时,她告诉病友们,以前盐油吃得重,现在盐油都在控制,偶尔还会喝上一小杯葡萄酒。在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600多名患者实行自我管理,交流心得,相互鼓励,相互提醒,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
据了解,自今年9月7日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以来,该卫生所分批多次开展培训,讲解相关知识,讲解慢性病有哪些危害,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改善、治疗、提高。技能培训、知识培训惠及广大慢性病患者,形成良性循环。
同伴教育成新风景
59岁的张德文家住小后卫村。6年前,张德文有一次感冒咳嗽去看医生,医生建议他查血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他的血压竟达到200/110(mmhg),却无任何症状。医生说,他这是特殊个例,但血压高得吓人,必须控制,否则很危险。从那年开始,他一直坚持服药,高血压病得到了有效缓解和控制,他也改变了以前爱吃肥肉、吃得过咸、爱吸烟、爱喝酒的饮食习惯,现在血压已控制在接近正常值范围,体重也下降了3公斤。
小组长张克林是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的核心人物。他用自身的例子告诉其他病友,要按时服药,他现在每天吃4餐,早上拿燕麦当早餐,中午、下午定时定量吃饭,晚上喝一碗玉米粥。“早上起床先吃药,再吃早餐,服药之后跟着收音机里做早操,吃完晚饭散步,晚上再服一次药,少吃多餐,少盐少油,饮食清淡对于他来说早已养成了习惯。“现在经常会遇到病友们向我咨询慢性病问题,而我也愿意把我所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慢性病患者无论到哪,药都要随身携带,以便忙碌忘记吃药时及时补服。我还希望慢性病患者的家属或子女,监督慢性病病人服药。”张克林说。
张德文说,以前服药没有目标,也不知道控制到哪个程度为好,现在通过培训和自我管理,自己心中有数,可以朝着既定目标去做。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酒瘾、烟瘾犯了时,我也能很好的坚持下来。
“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听张克林医生宣讲,领会更深更准,而且提高了自控力,这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就是好!”唐有凤微笑着告诉记者。
“患上慢性病并不可怕,但是不服药控制就很可怕,不能坚持也十分危险。要把服药当成一种常态,这样高血压、糖尿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了。”张文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