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2-11-26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策划人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蜂拥进入城市,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孩子,最后能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的因素,很大程度在于孩子能不能在当地学校入学。而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由于自身的处境,这些孩子好多表现得不自信,甚至自卑,其特有的流动性也给学校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民办学校,如何提高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质量,成了学校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振兴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在上音乐课

  同在一片天空下

  一张床,一个小木柜,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挤占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民房的大半部分,吴开珍一家吃过晚饭后的锅碗都摆在了门外,她最小的儿子在屋外跑来跑去,稍大一点的儿子则趴在刚收拾妥当的饭桌上竖着耳朵听写,吴开珍斜躺在床上,手里拿着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别扭的普通话照着书上的生词一停一顿地念着。吴开珍常把一些字词念错,这时候,儿子总是很警觉地抬起头,一本正经地帮她纠正,在遇到一些她不知道怎么念的生词时,她只能尴尬地举着书凑到儿子面前问怎么读。一场课后的听写,最后演变成儿子对着书教母亲。

  吴开珍一家来自贵州毕节,到玉溪打工已经10年了,丈夫在一家清洁公司上班,自己白天则收废品卖,虽然生活得苦点,可她还是很知足。她告诉记者,她庆幸的是两个儿子都很听话,学习上都很自觉,在学校成绩也不错。在屋内,一面墙壁上张贴着的都是儿子获得的各种奖状。她两个儿子都在瓦窑小学读书,大的已经上五年级,小的还在上一年级。

  2007年,红塔区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规定,凡“五证”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均可到红塔区教育部门指定的公办学校审验就读,在管理、收费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在身份证、婚育证、居住证等“五证”齐全的情况下,吴开珍的两个儿子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瓦窑小学就读。而并非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都能提供“五证”,不能提供“五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能进入民办学校读书。同样来自贵州毕节的江花中在几所本地学校之间辗转,请熟人向学校求情,让孩子在本地学校入读,而他都被各种理由拒绝了,最后只能将孩子送去附近的私立学校。江花中知道,私立学校各方面的条件肯定不如公办学校,但是孩子必须读书。来到玉溪后,他一直做着废旧家电收购的小本生意,生活过得捉襟见肘,他告诉记者,他那一代人就已经吃够了没有文化的亏,不能再让孩子吃没有文化的亏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蜂拥进入城市,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孩子,最后能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的因素,很大程度在于孩子能不能在当地学校入学。记者从红塔区教育局了解到,2012年,红塔区中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学生数达8122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人数近70%。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沈海亮告诉记者,只要证件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可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凡是取得红塔区本地学籍的小学生、初中生,均可享受市、区“三免一补”政策。而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分流渠道之一的民办学校,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
    
  随迁子女的本地入学

  吴开珍现在最愁的不是每天能收到多少废品,而是读五年级的大儿子很快就要面临毕业,毕业后去什么地方读书?一些人说去大营街读初中,也有人说去马桥中学,这让她很着急,万一不能在玉溪本地学校读书怎么办?要是儿子不能在玉溪上中学,那她就必须回老家招呼两个孩子上学,丈夫则继续留在玉溪挣钱。但是回到老家也让她感到担忧,因为在玉溪已经10年了,对老家已不是太熟,想做生意也找不到门路,种种家里的田地又挣不到多少钱,重要的是一个家分两处,生活的开销就会更大一些。

  江花中对于这样的生活状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的两个儿子在玉溪私立学校读书没多久,因为家里出事,便选择将两个儿子送回老家去上学,由于不放心年幼的孩子单独在老家,他的妻子也一同回去了。在老家只能种地,一年的收成只有7000多元,光凭这点钱怎么可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于是外出务工成了他撑起整个家最无奈的选择。他在玉溪旧货市场做点小生意,一个月的收入好歹能有4000多块,但是他必须每个月寄3000块回老家,供老婆孩子等5个人生活,剩下的1000来块,他还要支付房租、伙食等花销。他告诉记者,这样两地生活的压力太大了,想存点钱是不可能的。

  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让子女在本地学校入学还有另外的原因:相比老家,玉溪本地学校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吴开珍告诉记者,在老家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要是在冬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孩子上学困难,父母也不放心。记者在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老家的学校设施也不完善,一些孩子反映,在老家学校里什么都没有玩的,而在纳古中心小学,单杠双杠各种体育设施齐全,他们在课余时可以去放松一下。纳古中心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他们可以接受更多新鲜的事物,而在老家,这些都是不可想的。

  在被云南省妇联认定为“云南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的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目前在校学生已超过3000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了70%,而与之相对应的背景是,纳古镇人口只有8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就有1.2万。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纳古中心小学入读,校长马灿敏分析了原因:纳古镇钢铁企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全镇用工需求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纳古吸引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而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成了家的,他们的到来,势必带着子女一同进入纳古镇,子女到来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读书。另外的原因还在于,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同等接受教育。
   
  流动背后的无奈与尴尬

  纳古中心小学四年级(6)班共有51名学生,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班主任马娟要管好这些孩子,难度可想而知。“同是教书,在这里的老师付出的汗水要比其他学校多一倍。”马娟说。在纳古中心小学,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大,随时都可能有新学生来到班上,这些学生来自省内外各地,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教材也可能不是同一个版本,这让老师们都感到头疼。马娟告诉记者,一些新来的学生因为跟不上班级的教学进度,老师只得降低教学标准,降低教学要求,这意味着老师随时都要对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一些一年级的学生刚转入新学校,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当然,有流进的学生也就有流出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因为家长在一个地方生意不好做,没钱赚,而跟随着流动到其他地方其他学校。在马娟平静的表情之下,她感到惋惜的是那些她亲手浇灌的花朵最后没有开给自己看。

  要教好这些孩子,最困难的还在于家长并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马灿敏告诉记者,70%—80%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都不是太高,孩子读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孩子上学的机会。这些家长外出务工主要都是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就会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而且他们很多文化层次都不高,孩子的教育便一手推给学校。很多时候,老师不仅要负责给孩子们上课,还要负责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而流动性强也并非只针对学生,其实在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也不亚于学生。据振兴学校校长蒙文松介绍,因为学校不能为老师们提供更优厚的待遇,也不能提供一个更稳定更保险的岗位,民办学校一直陷入“聘请老师——培养老师——送走老师”的循环之中,一些老师来到民办学校任教也只是作为一种过渡,他们一边教书一边看书考试,一旦有更好更稳定的工作,这些老师便会选择离开,换老师的频率差不多1—2年一次。在教师和学生双向流动都比较强的民办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更加困难了。振兴学校副校长陈杰伟告诉记者,学校也在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三疑三探”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三疑三探”,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个主要环节,这种做法主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尝试固然很科学,但是让陈杰伟感到不知所措的是教师的流动性强,这样尝试就很难进行下去。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子女要么随迁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么成为留守儿童,而留守是对孩子最大的放任,那么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马灿敏都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上学的机会。对于那些证件不齐全进不了学校的孩子,他总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补齐证件;见到那些随父母四处捡垃圾、无学可上的孩子,他要去做家长的工作。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因为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在学习习惯、个人卫生方面都会暴露很多问题,但是马灿敏告诉记者,只要孩子进入学校,学校就会想方设法帮他们改变,为他们统一购买校服,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建立情感的联系,不出半年,这些孩子就已看不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了。

  其实这些孩子内心都是脆弱的,马灿敏介绍,他们刚来时眼神里充满的都是不自信,感到很自卑,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其称为自信教育。早在2007年,纳古中心小学就申报了市级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教育》,通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因为处境差、成绩差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民办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呢?陈杰伟告诉记者,民办学校由于资金有限,教学设备欠缺,而学校老师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据沈海亮介绍,在红塔区,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民办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挂职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让民办学校教师借鉴公办学校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以缩小民办和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锦程学校校长李洪应该是最早一批到公办学校挂职学习的老师,她告诉记者,挂职能学到很多东西,但主要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取其长补其短,把公办学校好的经验借鉴过来。

  但是这样的机会还是很有限,陈杰伟说他到现在都没有去挂职学习过。在振兴学校,另一种“请进来”的学习机会也让老师们获益不浅。据陈杰伟介绍,通过邀请玉溪六中一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振兴学校听课上课,为专业上有所欠缺的本校老师指点迷津,提出指导意见,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