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记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王新华

发布时间:2019-11-28 来源:玉溪网

20191127223718869.jpg

工作中的王新华 (照片由本人提供)

“我爸爸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常常半夜三更给设备‘做手术’,解决设备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是一名‘外科医生’。”这是王新华的儿子上小学时对父亲的印象。

这位父亲足以令儿子引以为傲。他扎根乡镇企业26年,从一名对电气维修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敢对“洋机器”“动刀”,不断钻研创新的技术达人,再到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国际一流专业设备,成为拥有十多项知识产权专利的行业领军人物,他以始终如一的勤奋和执着,绘就了一名优秀工匠闪亮的成长轨迹。

11月6日,王新华名列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名单,被评为敬业奉献模范。

放弃包分配的工作 扎根企业甘做电工

1993年7月,王新华从昆明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玉溪水松纸厂当时的负责人告诉他,企业要从德国、法国、意大利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急需人才,不愿混日子的他放弃了包分配的工作,来到这个乡镇企业。

那一年,玉溪水松纸厂的大学生还少,电气自动化人员奇缺,作为厂里仅有的几名大学生之一,凭借着对电子产品的兴趣,对电气一窍不通的王新华毅然选择做了一名电气维修工人。王新华说:“我深信,只要肯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就一定能精一行。”

半夜啃外文资料 “吃透”进口设备

当时,厂里安排他到设备安装调试一线,跟随外国专家学习,面对都是外文的资料和陌生的图纸,王新华一点一点去啃、去琢磨。白天,他与外国专家一起安装调试设备,若是厂里的翻译不在场,他就比手画脚猜着干;晚上,他就阅读、翻译相关的资料和操作说明,弄懂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

郭玉江是王新华多年的老同事、老伙伴,当年一起进厂工作,对于那段经历他记忆犹新:“下班后,其他人都出去玩了,但王新华却抱着资料和书本,经常加班到半夜,硬是把这些进口设备‘吃透’了。”

经过大家半年的努力,1994年1月,玉溪水松纸厂从国外引进的四色凹版印刷机和分切机投入生产,运行良好。

不迷信不服输 “土专家”改造“洋机器”

凭着不怕苦的狠劲和不服输的韧劲,王新华这个电气自动控制的“门外汉”渐入佳境,并逐渐成长为敢对“洋机器”“动刀”的内行。

虽然进口设备设计优良、做工精细、功能强大,但一些设备在使用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放卷速度控制不足、原材料耗损大等,甚至印刷烘箱会吸入碎纸片导致起火。此外,工人们看不懂外文,工作中不时会按错按钮、设置错误,王新华总会在半夜三更被工友们叫醒,反复处理设备故障和各种问题。

投入使用半年后,“洋机器”出现严重的故障,当时请国外专家来维修的费用要1000美元/天,价格十分高昂。通过分析研究,不服输的王新华决定自己动手,对“洋机器”“动手术”。但要在进口机器上“动刀子”,存在太多未知的风险,加上资料都是外文,阅读学习很困难,这些问题让王新华辗转难眠,但他并未放弃,他一项一项查资料、学习,大胆尝试、不断试错。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机器改造后原材料损耗大大降低,生产效能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作为企业仅有的几名大学生,企业给予我们尊重和平台,我们就要帮企业解决难题,要把事情做好。”王新华说。

从外行到内行 从国内领先到国际先进

在“洋机器”上“动刀”取得的成功激发了王新华大胆创新的热情,他勤动脑、勤动手、勤抱字典、勤啃图纸,多次对“洋机器”进行改造。此后,厂里每年评创新发明和技术改造奖,有王新华参与的项目都被评为技改创新优秀奖。

2000年3月,企业让王新华和同事组建光机电技术研发小组,自主研发水松纸激光打孔机。经过一年的努力,2001年,研发小组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水松纸激光打孔机。“当时,从国外进口一台设备要1600万元,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只花了400万元就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客户要求,后来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新华说。

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宽松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中,王新华带领的技术团队走上了自主研制之路。他们先后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水松纸激光打孔机、第一代水松纸专用数字化烫金机、5毫米功能型高精度分切机、高精度压纹机、数字化烫印机等多种先进设备。

每研发一台设备,王新华至少要安装上万条线路,常常要加班加点。在研发三单元成型纸电火花打孔机的时候,他经常加班到深夜,困了累了他就唱歌,“夜半歌声”惊到了上夜班的保安。在研发水松纸专用烫金机时,厂里突然接到一个订单,领导要求三天内设备必须运行,王新华和同事们通宵达旦,按时完成了任务。工友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大仙”——不眠不休的“仙人”。

2010年4月,在研发圆压圆跳步数控烫印机时,面对远远超出预期的困难,团队其他人几乎都放弃了,但王新华依旧不服输。他用电脑一遍一遍修改程序,从冬天熬到夏天,从早晨坐到深夜,直到住进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手术后刚出院的王新华又急忙投入到研发中,最终成功研发出十多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精度数控烫印机。这次,他又有了一个绰号——“电脑”。“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果我都放弃了,就真的做不了了。”王新华说。

回忆起研发过程中的苦与累,王新华说:“虽然那时候很苦很累,遇到的困难很多,压力大,挑战大,但回忆起来会觉得很幸福,看到工友们期待的眼神,我很有成就感。”

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王新华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技术锤炼扎实后,又攻读了云南大学的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王新华并不保守,他注重“传、帮、带”,带领其他技术人员一同成长。刚开始,玉溪水松纸厂99%的职工都来自农村,为解决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厂里让像王新华一样的技术能手开展师带徒、师徒结对等活动,并带领大家学印刷、学分切、学英语,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创新型班组。二十多年来,王新华和技术团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互帮互助、自学成才的产业工人,使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梯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26年坚守,只为回报企业

26年来,王新华和企业一同成长,面对同行比自己高近20倍的工资,王新华没有动心。面对重重压力,王新华没有放弃。他说:“我是在这个企业成长起来的,对企业有感情,企业文化好、环境也好,领导对人才很重视,最重要的是我很认同企业的感恩文化,我要学会饮水思源,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

生活中,王新华乐于助人、敢于担当、热心公益,汶川地震捐助、抗洪救灾募捐、救助失学儿童、帮助尿毒症患者……他的身影无处不在。他还是玉溪市红十字会宣传员、市司法局依法治国监督员、聂耳社区宣讲团成员。2008年至2018年,他连续获得玉溪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和“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民进会员,王新华立足本职,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积极参加课题调研等会务活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提案和调研报告,双岗建功,被民进玉溪市委评为“优秀会员”。

2005年,王新华和团队研制的水松纸激光打孔机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王新华被评定为玉溪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他先后申报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他被云南省总工会评为2015年“优秀积极分子”、2017年“劳动模范”,先后荣获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玉溪工匠”称号、2018年红塔区“道德模范”、2019年玉溪市“道德模范”称号。2017年12月,王新华当选为玉溪市政协委员;2018年10月,王新华当选为玉溪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玉溪市青联委员;2019年1月,王新华成为中共玉溪市委统战部“新型智库专家”。

26年来,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和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自强坚毅、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王新华一直在前行道路上奋力奔跑,做好传承,一步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自己的勤奋、执着,书写了当代优秀工匠爱岗敬业、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玉溪日报记者  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