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享有特殊教育
“普兰英,普兰英,老师来看你了。”老师们站在门口一边敲门一边喊,记者在楼下远远地就能听到普兰英欢快的笑声,从笑声里就能感受到她的心情。11月15日,记者随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谢广志、吴坤山、张艳三位送教老师一起来到华宁县宁州街道普茶寨村委会登楼山村民小组,了解全市“送教上门”工作情况。通过特校教师三年坚持不懈地送知识、送康复,边远山寨的16岁女孩普兰英的内心,已从当初的封闭、恐惧陌生人开始向开朗、渴望交流转变。
“2017年3月10日,第一次见到普兰英,她半躺在沙发上,不会说话,不能行走,四肢严重变形,功能障碍严重,因长时间处于家庭封闭照料的环境中,脸上显出一副木然的表情,打招呼时她哇哇大哭,为了平息她的情绪,我们只能和她保持一定距离。”回忆起三年前给普兰英做康复治疗时,谢广志老师印象十分深刻。
“送教上门”暖人心
为了解决因重度残疾少年儿童不能到校上课的问题,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2013年,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全省率先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15年,玉溪市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为了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送教上门”工作,玉溪特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特校教师和县(区)残联康复员、普通学校教师开始了漫漫“送教上门”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开展“送教上门”是对在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的、交通不便和语言不通的残疾学生家庭进行救助支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重度残疾适龄少年儿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举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玉溪特校紧扣“零拒绝、全覆盖、一人一案”的工作要求,将主题教育落实到“送教上门”工作各个环节,将“送教上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定为校领导重点调研题目,深入调查研究,查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级分类,推动玉溪模式“送教上门”工作取得新成效。
打造西部民族地区送教“玉溪模式”
彝族女孩普兰英,先天性智力残疾,无口语能力,肢体变形严重,常年靠坐轮椅固定,双手双脚功能丧失,她家主要收入靠种植蔬菜和烤烟,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忙完田地里的活计,就会外出打工,母亲为了照顾普兰英,每隔一个多小时就得从地里跑回家看看。
像普兰英这样的重度残疾儿童就是特校老师们的送教对象。“这是老虎,这是毛驴;把黄色的放这里,把红色的放另一边。”张艳与同事相互配合,让普兰英学习动物和色彩的学习认知,接着用勺子舀玻璃球或者拿小动物玩具,训练她手指的肌肉,预防功能障碍严重化,随后,谢广志、吴坤山给孩子进行大肌肉和小肌肉的康复训练,让她进行肢体的放松按摩。
“我们今天还送给她五年级的语文、数学、生活课本。”除了知识和康复训练,送教的老师们还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带去书本、衣服鞋帽和儿童玩具。在普兰英的家里,老师面对面教她玩玩具,同时教家长肢体康复训练的动作,方便家长经常给孩子做康复。
“通过老师帮助,我明显感觉到女儿的变化,心情开朗了,也不再害怕陌生人,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衣服颜色,自己用勺子吃饭,我太感谢他们了。”普兰英的妈妈杨兰珍深深感受到了女儿的变化,脸上的笑容更舒展了。
“挖机、挖机、挖机……”这是期博意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家住红塔区小石桥乡响水村民小组的期博意,患智力障碍自闭症伴随多动症,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9岁的他只会说爸爸、妈妈等几个简单的词,还有他最喜欢的挖掘机。
“教学之前会先用学生喜欢的挖掘机进行沟通,引导他跟着发音,然后可以逐渐认识上面的颜色和零部件。”经过多年的实践,送教老师宋烨对送教已经总结出一套经验,针对期博意的自闭症,先和他进行心理上的交流,逐步引导他从楼上走到楼下,再走出家门,最后融入社会,达到对特殊人群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一年的康复,我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太激动了。”期博意的母亲穆华仙说,老师送教之前,儿子不会说话,脾气暴躁,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她由衷感谢学校把国家的好政策带到残疾人家里。
2013年,玉溪特校确定的首批送教上门对象全市仅有97名。现在,全市有市级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个、县(区)资源中心8个、资源教室近40个;送教上门357人,分布在全市的七县二区60多个乡(镇)230多个自然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人,占比高达17.4%。经过六年的积极探索,玉溪特校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批专业化送教队伍,开发了一批训练康复视频微课等资源,辐射了一批国内特殊教育学校,打造出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送教的“玉溪模式”。(玉溪日报记者 崔永红 实习生 钱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