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重点工作

发布时间:2019-01-17 来源:玉溪网

00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集聚发展动能,建设富强玉溪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发展;发挥烟草产业中流砥柱作用;加快玉昆钢铁产能置换易地搬迁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仙福、太标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打造全国知名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推动矿冶及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蓝晶科技产业链招商,建设光电子产业园。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推进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开发陶瓷、青铜、银饰、刺绣等文化创意产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建成中国东南亚食品商贸仓储物流港一期、通海杨广国际冷链物流园一期等项目。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特色餐饮街区、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健全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建筑业。全面落实加快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试点示范,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全力打好“三大战役”。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一批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力争所有县(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力争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强化大企业大项目支撑,抓实建设进度、要素保障、跟踪服务,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生产性投资比重。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融合发展,建设数字玉溪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实施“12310”发展战略和互联网“出口倍增”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汇聚各类数据资源,加快优势资源数据化,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和“双创”升级战略,建设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强化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推动企业集聚和全产业链发展。

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攻坚发展数字工业,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数字服务业,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公园、智慧酒店、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全力发展“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推进数字化医疗云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共享、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态。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玉溪

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聚焦烟菜花果药畜6大重点产业,着力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和产业兴村强县等6大行动,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大红河谷-绿汁江热区产业经济带开发力度,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产业培育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推进县乡全域有机化种植、“一县一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国家级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宗农产品原产地商品交易市场,扩大“玉品”影响力。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落实“迁村并点、村按镇建”要求,每个县(区)打造2个在全省叫得响的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传统建筑。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每个县(区)启动1个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产业资金占扶贫资金的30%,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存量改造任务。实施50个贫困自然村环境整治示范工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复绿。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持续扩大开放,建设开放玉溪

在改革上持续用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六个一”行动。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建设,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属投融资公司整合重组。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统筹推进收入分配、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改革。

在招商上精准发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驻点招商和代理招商,强化国外、境外招商,确保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在开放上深处着力。认真落实稳外贸政策,加快已批准设立的玉溪海关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建立市外玉溪籍知名人士、企业家联系机制,巩固发展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成果。加强与滇中各州(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合作,推动昆玉一体化互补式、同城化发展。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

激发发展活力,建设创新玉溪

加快科教创新城建设。推动北航云南玉溪研究院、云南农大玉溪未来技术研究院、玉溪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早日落地。加快玉溪体校、少体校建设,确保“一场三馆”主体工程完工、玉溪卫校新校区秋季招生办学。启动创新创业中心规划建设,抓好云南服务外包学院等筹建工作。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户,申报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户、高新技术企业20户。推动玉溪高新区创建全国创新型特色园区,做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申报工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引进培养储备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强企工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县(区)全覆盖。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打造一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强化规划建设管理,

提升城镇品位,建设宜居玉溪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开展红塔区科教创新城、健康宜居城、生态园林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澄江城乡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工作。编制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国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加快精品城镇建设。抓好高铁新城、玉溪大河三期、城北客运站等工程建设,启动市级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城市规划馆开馆、白龙路延长线等5条市政道路竣工通车、国家海绵城市试点通过验收。加快美丽县城、美丽公路、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澄江撤县设市,推进江川区与红塔区互补融合发展。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特色小镇,加快6个特色小镇和2个康养小镇试点建设,力争创建2个全省高质量示范特色小镇。

提升城镇治理水平。深化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综合整治,消除中心沟、玉带河黑臭水体,推进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搞好建筑垃圾处理城市试点,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启动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整治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杜绝增量化解存量。合理规划设置停车场,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站点,开展马路围栏、施工扰民、占道经营、小区临街烧烤等专项整治。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玉溪

加强湖泊保护治理。完成“三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开展“高原湖泊卫士”行动,打造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加强河渠库塘综合整治,集中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劣Ⅴ类入湖水体。深入实施抚仙湖综合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雷霆行动”,推进“森林抚仙湖”建设。启动澄江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开展《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修订,确保星云湖水质脱劣目标实现;推进杞麓湖沿湖截污治污、城乡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巩固杞麓湖水质Ⅴ类向好趋势。

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加强南盘江、元江等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森林玉溪”建设,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环境提升行动,落实山林长制,加大交通沿线、近山面山、景区景点植树力度。完成湿地保护规划和15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筑牢安全底线,建设平安玉溪

防范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去杠杆,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规范民间借贷,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金融活动。加大对失信人员曝光、惩戒力度,建立诚信健康金融环境。

防范债务风险。加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争取力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强化预算约束,压减一般性支出,采取措施逐步化解县(区)财政欠拨专款。落实政府债务及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责任制,有序化解存量,严格控制增量。积极争取地方债券额度,用好各类专项债券。加大土地、公租房等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发挥财政资金聚合效应。

防范社会风险。强化网络安全监管,争创全省首个网络安全示范市。做好信访工作,注重从源头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强化应急管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增进人民福祉,建设幸福玉溪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建立健全救助机制,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增量提质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考核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稳步发展特殊教育。支持规范社会办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启动中山大学澄江教学医院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扩容提质二期前期、市中医医院扩容、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作。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合理有序就医。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晋级行动计划、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工程。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全力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办好第六届聂耳音乐(合唱)周活动。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完成125个未通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行政村联网工程。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编制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积极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好外事侨务、保密、档案、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支持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展,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优抚安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