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明力量 铸就城市之魂
近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以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升玉溪文明形象上下功夫,较好地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明创建 引领社会新风尚
一个个道德模范、“玉溪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明星”,引领着社会新风尚;一场场新颖独特的文艺演出,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绽放出文明之花;一个个“爱心超市”、义卖活动,汇聚微能量传播大爱,成为人民服务社会的新平台……现如今,走进玉溪,靓丽的城市环境使人顿觉清爽,文明和谐之风更是扑面而来。
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以“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玉溪”“服务群众、为民创建”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开展“道德讲堂”总堂活动15期、德耀中华·玉溪市先进模范巡讲报告会12场,掀起新一轮学习先进模范、崇尚先进模范、争当先进模范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玉溪好人”等推荐活动,大力推进红塔区、市中级人民法院等21个首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社会掀起了学道德模范、做文明市民的热潮。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全市目前已有360个团体、13807名志愿者进行注册,以“蝴蝶微心愿”“小桔灯夜校”“仙湖卫士”等活动为抓手,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红塔区高仓街道梁王坝社区上牟溪冲村作为全市首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漫步在村中小道,到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村前文化广场长廊里描绘着“礼、义、忠、孝”等图案,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弘扬社会正能量。
道德滋养 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孩子抓起。为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市先后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并重点打造聂耳小学“童心向党”歌咏活动节目上报省文明办参加云南省文明网展播,激励未成年人心有榜样、从小做起。同时,积极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中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今年共评选出第三届“玉溪美德少年及提名奖”20名。
红塔区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大赛于日前圆满落幕,进入决赛的14名优秀学生,参加中华传统知识、文明城市创建知识演讲,进行个人才艺表演等。红塔区于2011年开始申报并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截至目前已完成北城、冯井、春和等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少年宫除每周一至周四开展国学、音乐等活动外,还在寒、暑假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55所,这些乡村学校少年宫改变了农村孩子课外活动阵地缺乏的状况,丰富了农村孩子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现如今,走进中小学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校园创建、尊师重教等标语随处可见;网上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签名寄语,网下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党史馆,开展征文、演讲、国旗下的讲话……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道德“润物无声”地注入孩子们的心田。
众志成城 争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
生活因城市而美好,城市因文明而美丽。文明作为一种内在气质、一种信念力量、一种价值取向,已慢慢根植于全体玉溪人民的心中,汇聚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我市自2015年启动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配套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创文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工程扎实推进。
今年,我市顺利完成了省文明办对将玉溪作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实地督查测评工作,草拟《玉溪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人知人晓”工作实施方案》及制定《2017年公益广告投放方案》,在加大公益广告投放的同时,建立了彰显我市独特魅力的公益广告资料库。目前,全市已完成5座公交车站台、2条公交车线路车身、68座阅报栏、520块路名牌公益广告投放;累计刊播“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相关信息600余篇(幅),播出电视广播公益广告47919条(次)。同时,利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及全市金融系统80余块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创文宣传标语和“遵德守礼”文明提示语;在中心城区20个居民小区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424块。开展入户宣传130次16万户,向市民发放《市民公约》《玉溪市文明市民手册》等方面的知识手册和宣传单页共计超过30万份,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现在打麻将的人少了,吵架的人少了,居住环境更漂亮了,广场舞越来越受欢迎了,大伙闲余时间都聊天听曲,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这是红塔区玉带街道兰苑社区居民沈斯琳的心声。显而易见,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汇聚起推动玉溪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创建氛围。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居民,从企事业单位到街道、社区,一个个社会细胞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文明”的理解。(玉溪日报记者 黄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