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感
工作人员正在刷卡取水灌溉猕猴桃树苗。目前,澄江县龙街街道有9050亩田地配备了1445套智能化取水系统。
从“靠天收稻”到“旱涝有保”,“灌溉难”在玉溪正被逐步破题;从“有水喝”到喝上“放心水”,玉溪安全饮水工程正逐步覆盖;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近年来,玉溪农村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让农村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创新灌溉方式发展现代化农业
腊月天里,在澄江县山冲河灌区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示范点,项目负责人李江平把用水卡片插进田地边的箱子里,卡一拔出,水流就会顺着田地里的灌溉管道,以滴灌的方式,浇灌着地里的蓝莓树苗。再刷一次卡,浇灌结束,浇灌用水量通过智能水表计量后在刷卡的同时扣除相应的水费。这个小箱子就是一套智能化取水系统。在示范点内,因蔬菜果木不同的需水量,而采用了滴灌、喷灌等不同的灌溉方式。
“以前需要挑水灌溉,现在只要一刷卡,不耗工、不冻手就可以同时大面积浇灌。按用水量收费,滴灌、喷灌等多形式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削减了部分农药因大水漫灌而流入抚仙湖入湖河道。”说起如今的灌溉程序,李江平坦言便利、轻松多了。穿梭在澄江县龙街街道双树社区的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见智能化取水系统。“这套智能化取水系统就是通过太阳能发电泵水灌溉农田的。”李江平指着箱子,对记者详细介绍了智能化取水系统的运作程序。此外,箱子内的无线阀门控制器还将把浇灌用水量上传至用户管理中心,用户管理中心可实时监控农户用水情况,实施数字化管理,保证灌溉用水。截至目前,龙街街道左所社区、双树社区、万海社区和龙街社区共9050亩的田地配备了1445套智能化取水系统。在澄江,为力保抚仙湖Ⅰ类水质,农田水利改革正如火如荼,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蓝莓、大樱桃、荷藕、绿化苗木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以玉溪庄园、木森庄园和大樱桃庄园等为代表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去年,玉溪创新农业灌溉用水方式,努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高效节水减排面积20.83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04.2%。改造中低产田地19.61万亩,完成目标任务117.4%。
从“有水喝”到喝上“放心水”
1月22日,记者来到了澄江县九村镇热水河新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独体民居门前,都安装好了水表,连通了自来水管。在离热水河新村约四五公里的核桃村热水河泵站于去年11月10日完工,其蓄水池可蓄水400多立方米,可供附近新搬迁的核桃新村、热水河新村等6700多人正常饮水。泵站内还配备了净水设备,可将水源地水通过竹炭、电解二氧化氯等程序进一步净化。
“原来热水河村在山里面,一下雨,道路泥泞都出不了村。现在搬到新村子,水、电、网都通了,道路交通方便了,最主要的是在这边住环境好,舒心多了。”村民白秋培边打扫门前的卫生边和记者闲聊。新建成的水泵站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村民正常饮水,也巩固了农村饮水安全。去年9月,澄江县水质监测中心开始正常运作,主要针对农村饮用水近20项用水安全指标进行检测,进一步增强了水质检测能力,为保障供水安全和保护水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去年,全市解决了1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目标任务的100.7%,其中:红塔区1.51万人、江川区2.02万人、澄江县1.51万人、通海县2.01万人、华宁县2.01万人、易门县2.01万人、峨山县1.01万人、新平县2.01万人、元江县1.01万人。
换上“新村貌”走上“小康路”
圆润清香的“贾姑米”走出去了,青山、梯田和少数民族的热情引来了一拨拨外地游客。在易门县十街乡摆衣村,这里的村民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2015年,摆衣村被纳入易门县“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建了生态湿地、生态田埂、生态排污沟、观景台、池塘游路、景观围墙和公厕、垃圾房,实施了整村绿化,硬化了通村道路。通过各项目的实施,摆衣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净化,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推广,先后荣获“县生态文明村”“市文明村”“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呈现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50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60个“百村示范”工程全部开工,目前已完成46个,完成目标任务的76.67%;605个“千村整治”工程也全部开工,已完成559个,完成目标任务的92.4%。(记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