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经验”透视之四:转型升级的易门动力
鑫诺引领陶瓷建材走向中高端、铜业技改升级矿冶产业、官房落地助推装备制造;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态,发展全域生态旅游。
统计显示,自2014年以来,通过加快调整转型步伐,易门县工业持续保持26%以上的高速增长;通过加快提质增效步伐,易门县农业持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通过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易门县三产业持续保持9%以上较快增幅。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确保了易门县域经济增长持续跑在全市、全省县区前列。
步入新常态的易门经济,为何能在爬坡过坎中持续保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易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围绕“三区一港”发展定位、“四带多园”战略布局、“5577”总体思路,坚持科教引领创新发展,立足新旧动能双轮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实现的。
调整转型做强七大工业产业
“引进+培育”做大总量,“升级+转型”做优质量。推进矿冶、陶瓷建材、高原特色食品药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形成多点支撑。立足“一区五园”,建设国家稀贵金属产业研发中心、西南重要陶瓷建材基地、云南重要的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据易门县工信局局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政介绍,围绕这一工业产业调整思路,易门铜业投入3.4亿元资金实施技改,实现产量翻番,推动矿冶产业升级。今年产值有望迈上40亿元台阶,2018年有望突破50亿元,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增长主引擎。
鑫诺投资4亿元建成中高档墙地砖生产线,全县17户陶瓷企业先后投资近5亿元实施技改升级产品,中瑞、东源、大椿树3户水泥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改提升生产效益。随着傲远、三联、金叶等一批新型建材企业的加入,易门陶瓷建材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
继引进磨浆农业建成5万吨核桃乳产能后,山里乡、丛山、康源等本土食品企业先后迁建入园完成技改升级。继佐生药业完成GMP技改后,海沣、康贝特等药品、保健品企业落地,易门高原特色食品药品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官房钢构、万利钢构、泽涛钢构以及超达数控等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随着贵研资源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实施以及风电、光电资源的开发,易门县新兴产业培育呈现“加速度”态势。
与此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淘汰5万吨粗铜、47万吨立窑水泥、56万吨钢铁、1万吨造纸落后产能。在一系列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支撑下,形成了10万吨粗铜、240万吨旋窑水泥、10万吨再生纸箱先进产能。闽乐钢铁成功转型进入中高档墙砖生产领域。
林缘、康源建成院士工作站,贵研资源建成专家工作站,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户、市级技术中心2个。建成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陶瓷产品研发中心、野生食用菌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易门工业创新发展提速。
调得快才能转得快,转得快才能跑得快。今年1至2月,易门县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3%,高居全市县区之首。在工业经济的强劲带动下,全县GDP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县区第一。
提质增效做特高原特色农业
据易门县农业局产业办主任马双喜介绍,易门农业正围绕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强化品牌建设,加快提质增效步伐,做优做特高原特色农业。
立足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传统农业。稳定粮油,提质烤烟,与华西希望·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20万头生猪、20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发展20万亩干热河谷区冬早蔬菜和山区夏秋山地蔬菜种植。
立足发展优势,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现有核桃、板栗、柑桔、油橄榄等林果种植基地,适度扩大规模,发展优质林果业。实施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推进仿生和设施栽培,发展野生食用菌。培育精品鲜切花、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农业生物种植。升级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和农耕体验旅游,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依托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庄园,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建设。立足峨山甸中——易门十街生物产业园和易门工业园区曾所片区生物资源加工园、浦贝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立足市场拓展,提升农产品流通和品牌建设。投入1.2亿元建设十街农产品交易中心,投入0.7亿元建设7个村级农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铜厂、小街乡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扶持争创省级著名商标,推进地理标志认定。
融合发展做大旅游服务产业
据易门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王会清介绍,随着全县一产、二产的快速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力带动旅游业发展。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1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21.8%。
易门县统计局副局长马伟强分析介绍了近三年全县第三产业统计数据:2014年、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均保持9%以上的增幅;到2016年,随着经济增长累积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全县第三产业增幅达到了12.5%。
通过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占比数据后,马伟强认为,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有力推进了包括批发零售、交通仓储、住宿餐饮以及金融、地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实现了快速发展。
王会清说,易门旅游业正借力经济发展、基础改善、区位提升以及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绿汁江流域经济带建设机遇,发挥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优势,大力推进包括绿汁旅游银色小镇、民族特色村、特色农业庄园、龙泉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强化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打响“菌乡易门、滇中水城”文化旅游品牌。
马伟强说,目前,全县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仅丛山公司的年交易额就超过8000万元。全县物流企业达到了11户,包括会计、审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从无到有快速兴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易门县第三产业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短 评
“易门经验”启示:转型强动力
□ 雨林
透视“易门速度”,总结“易门经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切实需要落实市委提出的围绕“三区一港”发展定位、“四带多园”战略布局、“5577”总体思路,着力推动经济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发展动力。只有调得快才能转得快,只有转得快才能跑得快。
总量不足、结构单一;规模偏小、竞争力弱;集中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不仅是易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同样也是各县区面临的制约瓶颈。要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转型刻不容缓。如果今天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
调整转型的“易门经验”带来的启示就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三次产业协同、主导产业推动、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引领。通过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双轮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调整转型的“易门经验”带来的启示就是,调整转型要着眼于结构维度,坚持“引进+培育”,才能破解规模和结构短板;要着眼于动力维度,坚持“升级+转型”,才能破解质量和效益短板;要着眼于创新维度,坚持科教引领创新发展,才能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保持领跑地位。
调整转型的“易门经验”带来的启示就是,要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明确产业导向,围绕产业发展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大增量扩大总量,支持重点企业加快技改提升步伐,做优存量提升质量。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引入先进产能与人才技术推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