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端牢手中饭碗
平甸乡小石缸杂交稻旱种示范区的600亩稻谷进入收获期,村民正在采收。
近年来,新平县着力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采取旱种旱管、旱种水管、轮作等模式,辐射带动杂交稻旱种向山区、半山区的坡地、“雷响田”延伸。今年,全县推广杂交稻旱种8000余亩,持续提升稻谷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深秋时节,平甸乡小石缸杂交稻旱种示范区的600亩稻谷进入收获期,来自市、县两级的农业科技人员正忙着组织人员对该片区试种的杂交稻滇禾优615进行实验性测产。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副所长沈祥宏介绍:“滇禾优615品种适宜种植范围较广,海拔800米到1700米都能种植,可以在水田里种,也可以在旱地里种。分蘖较强,抗旱能力较好,能保证山区缺水地方的粮食安全。测产下来,平均亩产量在410公斤左右。”
干旱缺水,土地利用率、复种率低一直是制约平甸乡小石缸片区农业发展最大的因素。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2020年,新平县投资3000多万元,对该片区涉及的两个村3600多亩土地实施国土整治工程,为该片区实现水稻“上山”打下了良好基础。
“小石缸片区不改坡改梯之前,都是荒山野岭,种什么都不得吃。现在政策好了,水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今年种植的旱稻和水稻亩产达到400公斤,群众增收有望。”平甸乡小石缸项目片区管理员罗天贵说。
杂交稻旱种在平甸乡小石缸片区的试种成功开辟了稻谷生产的新途径,也让水稻“上山”的前景更加广阔。
沈祥宏说,为了挑选出更适宜新平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今年还引进了12个品种在小石缸片区进行实验性种植。从目前的长势来看,有4到5个品种适宜在这个片区种植。
近年来,新平县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为契机,利用政策、资金优势,结合土地整治区域内的水热资源及自然雨养区的气候资源优势,以18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区的旱地为重点,着力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2022年,全县共推广杂交稻旱种8000余亩,预计新增稻谷总产240万公斤以上,持续提升稻谷综合生产能力,为群众守好“米袋子”。(玉溪日报特约通讯员 李云春 钟应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