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2016年经济发展速写
2016年,红塔区生产总值由年初负增长4.1%一路震荡回升,实现由负转正,全年增幅1%。区属生产总值由年初5.4%的增幅一路艰难攀升,全年增幅达12.1%。
透过2016年红塔区经济运行曲线,看到的是进入速度换挡期、方式转变期、结构调整期、动力转换期的红塔区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十三五”开局答卷。
在这份开局答卷上,写就的是步入新常态的红塔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以稳增长为中心,以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抓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经济发展难中求稳、稳中趋进、进中向好的答案。
攻坚克难稳增长
2016年初,烟草产业延续2015年下滑态势并陷入负增长期间,钢铁产业继续维持多年低位徘徊走势增长乏力。红塔区作为玉溪最大的经济体,如何稳增长,直接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面对经济发展困局,红塔区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追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设立企业扩销促产资金、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红塔区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稳增长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争先创优跨越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出台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紧盯经济大盘,强化目标管理,做到任务分解到季、细化到月、落实到人;强化责任导向,健全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强化旬分析、季研判、月调度机制和实施“百日攻坚”行动,打好稳增长措施组合拳。
面对经济发展困局,红塔区如何破解制约瓶颈?
锁定烟草下滑非烟补、工业不足建筑补、二产不足三产补的稳增长思路:大力实施城乡基础建设,有效拉动建材需求增长和建筑业发展;着力推进装备制造提档升级,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扩规提速;大力推动现代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抓项目增投资稳增长:盯牢“四个一百”和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挂图式作战、挂账式督导、问责式推进。红塔区抓项目增投资稳增长,策划包装项目108个,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大会,全年实施招商项目84个,实际引进资金254亿元,全年施工项目608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5亿元,同比增长25%。
抓产业扶企业稳增长: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全区新增规上企业38户、限上企业6户;强化“一包五帮”,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用工等困难200多项,使5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12户负增长企业增产增效,区属工业产值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6.1%提高到正增长8%。
强平台保要素稳增长:研和园区整体城镇化项目融资顺利推进,红塔园区“园中园”步伐加快;盘活财政资金7.5亿元,争取上级扶持和债券资金28亿元,多渠道融资30亿元;实施10个项目征地拆迁,供地38宗2714亩,供地率提高17个百分点。
砥砺奋进调结构
当占全区GDP 60%的烟草和占区属工业36%的钢铁两大产业传统动能减弱之际,新兴产业支撑力尚未形成,导致二产业增长步履维艰。在限上商贸企业规模小、支撑不足、网购冲击不断增大、消费活跃度下降的局面下,新兴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导致三产业增长乏力。红塔区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深层原因为产业结构单一,支撑不足。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红塔区如何选准结构调整路径?立足稳一产、强二产、兴三产,锁定培育卷烟及配套、钢铁及压延、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七大产业集群,成立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政策支撑,植入“三产融合”、“产城融合”理念,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发挥政府投资“稳压器”和民间投资“蓄水池”作用,突出产业链招商和园区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以“五网”为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以七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生产性投资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动力。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红塔区如何突破结构调整瓶颈?
坚持精品化、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破解一产业人多地少发展受限制约。2016年,全区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超过15万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区内外农户40余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区乡两级农残常态化监测,农产品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
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新旧动能“双轮驱动”下破解二产业发展瓶颈。2016年,随着研和、红塔两大园区承载力提升,玉昆科技通信基站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实施,东恩创新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全区非烟工业快速增长,区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三产业发展瓶颈。2016年,随着活发、上海新跃等物流项目的落地,聂耳文化美食城、极中心等特色街区的建成,以淘宝特色中国·玉溪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区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占区属GDP比重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红塔区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2016年,区属三次产业结构由6.1︰36.9︰57调整为6.2︰30.5︰63.3。
凝心聚力促改革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突破体制机制不顺、内生动力不足制约,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和“三去一降一补”五个实施方案。化解215万吨钢铁产能、66.5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和5000万块红砖产能。采取货币化和政府采购安置回迁等方式,消化房地产库存。组织电力市场化交易、减免企业税收和降低社保费,着力降成本。2016年,红塔区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减法”,“减”出发展新空间。
着力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棚户区改造、市政道路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全力实施精准扶贫,3个贫困行政村、31个贫困自然村,1362户村民、4427名贫困人口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发放各类贷款2.2亿元,扶持1672人创业,带动就业6699人,培育550户“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84人。2016年,红塔区锁定发展短板做“加法”,“加”出了发展新希望。
安排4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积极申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成立红塔区首个院士工作站和众创空间,申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0项。与南京市秦淮区结成友好合作城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4亿美元。2016年,红塔区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了发展新动能。
取消或降低21项行政和经营性收费,建立项目审批代办中心,改革审批体制,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构建项目生成—精准招商—高效落地—要素保障全链条投资运行模式,狠抓投资环境再造,打造投资营商凹地。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登记注册企业2000余户。2016年,红塔区盯准简政放权做“除法”,“除”出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