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托起群众就业梦
中药材种植大棚里忙碌的村民。
村民对滇黄精进行处理加工。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敏 文/图
在华宁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轨迹。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企业将就业机会带到乡村,让农民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近日,记者深入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强中药材公司”),探访这一就业模式如何铺就增收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家门口的“薪”天地
盛夏,位于华宁县宁州街道右所社区的永强中药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李红云娴熟地对滇黄精进行清洗、装盘、烘干,汗水顺着额头滑落,脸上却满是笑容。“以前守着几亩地,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家门口的‘药厂’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拿,收入比往年多了3万多元,日子有盼头了!”李红云口中的“药厂”,正是华宁县着力打造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对于像李红云这样曾苦于增收无门的村民,务工车间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薪”天地。他自去年开始在“药厂”上班,每天工资150元,月收入约4500元。“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公司包中午饭,中午休息1小时,从家到厂骑车五六分钟。收入增加了,家里也换了洗衣机、电视机,今年还买了三轮摩托车。”说话间,李红云的笑容里透着满足。
务工车间同样为年轻人提供了扎根乡土的发展空间。29岁的李锦怡家住华宁县宁州街道上村社区,在公司工作五六年,已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骨干。作为公司的骨干员工,李锦怡每月工资6000元,年底还有3%至5%的利润提成,年收入轻松突破10万元。李锦怡感慨道:“务工车间真是开对了地方,在家门口守着家、干着活,口袋就鼓起来了,心里踏实。”
打造务工车间生态系统
近年来,华宁县精准对接市场,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积极引进企业,探索群众增收新路。永强中药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这家集科研、育种、繁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流转土地建立高标准种植基地,并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务工车间在村民家门口扎下了根。
“我们不是简单地种植中药材,而是打造了一个务工车间生态系统。”永强中药材公司办公室主任马婷婷介绍,公司以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入股等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加销”服务,并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与村集体、药农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24年,公司在玉溪带动药农种植天门冬、白及、紫丹参等中药材1.8万亩以上。
在这里,务工车间的优势在于精准嵌入乡村生活。采挖、分拣、加工、切片等环节依赖手工且时间灵活,村民可采药期集中务工、农忙时兼顾自家田地,轻松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挖掘乡村发展潜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务工车间还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人才结构。在这里,公司定期组织的种植、管理、防虫等技能培训,让一批像李锦怡这样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过去在外打工像漂着,现在在家门口干技术活,工资不低,还能顾家,这才是我要的生活。”李锦怡话语中充满归属感。据悉,永强中药材公司在华宁、新平都有种植基地,日均用工40余人,季节性用工高峰时可达160人以上。公司采取工资日结,每人每天100元至160元,本地用工人数占比达50%以上,年发放工资60余万元。
务工车间的打造,离不开政府扶持。永强中药材公司务工车间的成功运营,正是华宁县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一个缩影。目前,仅在宁州街道,类似这种务工车间就有多个,涉及食用菌、蓝莓、烟草等产业,吸纳务工人员达2247人。
下一步,华宁县将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不断完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拓展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服务,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还将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务工车间与当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华宁的实践证明,务工车间正成为挖掘乡村发展潜力、铺就农民“钱景”的有效路径。未来,像永强中药材公司这样的务工车间,不仅会为更多当地村民提供稳定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也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