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杨艳春:从司机到公司董事长

发布时间:2014-05-20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编者按: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壮大县域经济、推动转型跨越、促进科技创新、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在玉溪创业兴业,从竞争中崛起,积累了资本,打造了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玉溪日报推出“玉溪创业故事”栏目,讲述民营企业家在玉溪的创业故事,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创业、兴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业意识。

  

  杨艳春(右)在生产车间巡视

  领着月薪400至690元的工资,江川小伙杨艳春在机械制造领域坚守了6年。随后,杨艳春告别了司机和销售员的岗位,借款10万元独自创业。10年后,杨艳春创办的云南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长为云南齿轮生产企业的一匹黑马,成为包括昆明机床在内的20余个公司的供货商。

  “新机器给用着啦?噪音大不大?”5月13日中午12点,在江川龙泉生态工业园区的新厂房里,杨艳春仔细询问工人新设备的使用情况。临走,他还嘱咐看门人,车间里应该安放垃圾桶。

  在这个占地110亩的新厂区,杨艳春打算投资1.4亿建新厂,其中包含3万余平米的厂房,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楼、职工宿舍楼和食堂等基础设施。云南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提供的材料显示,其新厂区建成投产后,保守估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数千万元。

  漫漫打工路

  1980年,杨艳春出生在前卫镇后卫村委会新河咀村一个普通农家。初中尚未毕业,杨艳春就因“学习成绩不好”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早早走入社会打拼。

  杨艳春的经商头脑似乎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那时的农村中学,碰到农忙季节放假一周,杨艳春骑着自行车批发冰棍到田里卖给干活的人,“7天能赚100多元”。

  步入社会后,杨艳春在建筑工地做过泥活,开过拖拉机,到企业干过临时工,收过磷矿。直到1998年,他正式步入机械制造领域,在江川一家私人机械制造企业当司机,每天拉货、送货。

  那时候,机械制造厂的销售部门有3名销售员和杨艳春一名司机。领着每月400元的工资,杨艳春却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客户要货要得急,他清晨5点多钟就开车出门,天一亮就把货交到对方手中。“吃苦”和“上进”让司机杨艳春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最终,销售部门仅留下杨艳春一人,司机、销售员、生产调度员的工作都由他来完成。

  4年以后,老板给杨艳春加了工资,月薪达到690元。3年后,杨艳春找到一个承包机械厂的机会,凭着借来的10万元启动资金,生产齿轮毛坯。经过4年打拼,他赚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桶金。

  时隔多年后,杨艳春仍记得当司机时候披星戴月送货的情景。他不是一名简单的司机,他的目光不在薪金,他利用空闲熟悉产品,学习机械知识,了解客户需求,为创业之路夯实基础。

  在转型中求生存

  2009年2月,杨艳春以1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创办了云南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并从原来的生产齿轮毛坯转变为生产农机齿轮。经过1年零8个月后,杨艳春果断进行技改,从主要生产农机齿轮转为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机床齿轮。

  事实证明,杨艳春的快速转型是正确的。不论是做齿轮毛坯还是农机齿轮,由于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很多当年与杨艳春一样在市场上打拼的企业都死了。杨艳春发现,那些行业里被淘汰掉的企业,往往存在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弊病。要在市场中勇立潮头,资金、技术和市场都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问题在于突破自我。

  “必须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否则容易造成投资受损,影响销售。不转型只能等死!”杨艳春如此评价转型,在他看来,“做企业一定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做事要有前瞻性,以当前出现问题来倒逼企业转型,这样才能获得市场认可。”

  现在,经过多年的积淀,杨艳春的公司有职工14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名,拥有从国内外购买的知名品牌设备130余台。目前,云南腾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昆明机床、云南CY集团等20余个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生产的部分机床齿轮还出口西班牙、泰国等国家。

  企业转型和产品提档升级仍然是杨艳春当前在思考的问题。当前,中国消费着世界机床总量的60%,大到汽车,小到纽扣都是机床做出来的,机床的运用范围广、需求大,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机床这一行业永不过时。

  面对机床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杨艳春打算在做强齿轮的基础上,丰富品种,争取为机床厂商提供更多的零配件。(记者  白诚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