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通海废弃菜叶处理难题何时破解

发布时间:2013-09-13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策划人语

  作为“蔬菜之乡”的通海,每年蔬菜外销量达17亿多公斤,然而,在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日均1000吨左右的废弃菜叶也在影响着通海的发展。

  通海废弃菜叶处理路在何方?为了解决废弃菜叶和陈腐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从2005年起,通海大力发展沤肥池,把废弃菜叶变废为宝。同时,通海县从2011年起,先后与通海福慧科技公司、云南宝尔湖泊治理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预计用6年的时间,把堆满垃圾的里山山谷和库南河恢复原貌。

  如今,时间已过去两年,通海废弃菜叶处理成效到底如何?对此,玉溪日报深度报道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蔬菜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每天也给通海带来了上千吨废弃菜叶。 


  
    目前,通海的冷库已带动上万人就业。 

 将废弃菜叶转化成有机肥料,沤肥池功不可没。


  
       每天有七八百吨废弃菜叶被拉到里山垃圾场倾倒

 

  废弃菜叶伴随蔬菜产业而来

  1998年烤烟“双控”后,通海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到2003年已形成新的产业支柱。

  从2010年开始,通海蔬菜就成了出口创汇的主力军。2012年通海县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个,从业人数3637人,带动农户32.5万户,增收5.66亿元,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1.96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通海县9个乡镇(街道)都种蔬菜,全县蔬菜产量达11.2亿公斤,产值达15亿元,蔬菜产业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经过10多年的培育发展,通海已形成一年四季种蔬菜的产业格局和“一乡一品”的区域连片种植格局。蔬菜种植品种已发展到叶菜类、块根块茎类等5大类100多个品种,有数十个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HACCP质量认证,辐射带动江川、华宁、建水等10多个县种蔬菜,走上了一条精品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产、销、运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目前,通海蔬菜产业已形成了有3万多人服务的信息采集处理、物资供应、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产业链,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蔬菜之乡”。

  然而,蔬菜产业在给通海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均1000吨左右的废弃菜叶,对杞麓湖和农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通海每年种植28万亩(含复种)叶类蔬菜,年运销量近200万吨,其中花椰菜、香莴笋、白菜会产生废弃菜叶,花椰菜叶子含水量较低,养牛户会来收集。香莴笋情况也相同,目前主要是养鱼户收集。”通海县某冷库负责人师巧玲告诉记者。

  据她讲述,通海本地种植的蔬菜每天能产生500吨左右的废弃菜叶,其余500多吨废弃菜叶都属于外来,近的有江川、华宁等地,远的则来自红河、大理。记者在四街镇解仕科冷库看到,工人们正将外部品质较差的菜叶剥去,再把优质的菜心包装入库。到了下午,一堆堆废弃菜叶被一辆辆货车运往垃圾场处理。

  据师巧玲介绍,白菜含水率高达93%,不易被利用,2008年在曲陀关建了一个养牛场,想通过养牛场来消耗这些废弃菜叶,但牛吃了白菜叶得了胃病,有的甚至死亡,从那以后养牛场也不要白菜了,之后就一直没有什么好方法来处理这些废弃菜叶。

  “通海属于产业链非常完整的蔬菜交易地,江川、华宁、大理、建水都拉来通海进行初加工,产生大量的废弃白菜叶。别人把钱挣走了,留下了垃圾,通海还得花钱来处理这些垃圾,承担环保责任。”一位通海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江川前往通海的路上,一座座冷库依公路建起,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通海目前已有83座冷库431间加工房,每天能加工1万多吨蔬菜。

  在通海境内各条道路沿线,几乎随处可见废弃菜叶成堆的情况,在杨广镇大兴村公路边,几个商贩把太阳伞和秤盘摆到公路上,忙碌地交易着,旁边堆满了废弃菜叶,散发着一阵阵臭味。

  记者从通海县住建局了解到,有80%的废弃菜叶被运往里山垃圾场倾倒,加剧了里山垃圾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如何处理这些废弃菜叶,一直是困扰通海蔬菜产业发展的难题。

  废弃菜叶带来的水体污染

  随着废弃菜叶数量的不断增加,始建于1989年的里山垃圾场开始承担废弃菜叶处置工作。2009年,运进里山废弃菜叶定点处理场的废弃菜叶为36万吨,有近20万吨最终的归宿是垃圾场。

  由于里山垃圾处理场属喀斯特地形,随着污染的不断积累,渗滤液不断向地下渗透,群众上访不断,要求对里山垃圾场进行治理,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市环保局多次就里山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污染库南河流域的问题向通海县提出整改要求,红河州建水县也多次对里山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污染曲江河问题向通海县提出交涉。相关数据显示:里山垃圾场每天产生约700立方米渗滤液长期污染曲江河、南盘江和珠江。

  高大乡政府所在地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之美称,库南河作为高大河的支流,其流域范围内有库南村、大营盘村、姑娘村、代办村等村庄,数千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河流沿岸。

  现在,一条污浊的河流从库南村中央流过。大营盘村里不少老人告诉记者,10多年前还可以到库南河里摸鱼捉虾,村民可以在河里洗菜,忙完一天农活,可以尽情地到河里洗澡冲凉,现在河水夹杂了许多有毒物质,他们都不敢用河水了。“现在用的水必须到很远的山上引来。”代办村村民普从惠告诉记者。

  而导致水体污染的真正元凶就是在其上游的里山垃圾场。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6月30日,里山垃圾场附近区域发生单点暴雨(两小时降雨量达到134毫米),致使大量生活垃圾被洪水冲到库南河,同时形成大量渗滤液,导致高大乡代办、普从、高大3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近6000人生产生活用水受到污染。2005年,通海县为受影响的村民接通了自来水,但是农田灌溉和牲畜饮水却只能继续使用库南河水。

  另外,被污染的还有杞麓湖。通海县每年有38万吨废弃菜叶和其他农作物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或者被随手扔进河里,成了直接或间接污染杞麓湖的面污染源。水质监测表明,2001年至2005年杞麓湖水质为劣V类。

  为缓解里山垃圾处理场的压力,同时也为了减少污染,2008年1月,通海县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位于杨广镇镇海村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场,但不到3个月时间,废弃菜叶产生的污水远远超过垃圾场调节池1.5万立方米的容量,整个垃圾场的垃圾被淹得漂起来。由于运往杨广垃圾处理场的废弃菜叶形成大量渗滤液,加之该处理场尚未建设渗滤液处理站,严重威胁杞麓湖的生态安全,考虑到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县政府决定,重新起用里山垃圾处理场,专门倾倒废弃菜叶。

  多措并举治理废弃菜叶污染

  为了治理废弃菜叶污染,自2005年开始,通海县农业局联合环保、水利等部门,结合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在杞麓湖沿岸大力推广沤肥池建设,废弃菜叶在沤肥池里进行生物发酵以后形成有机肥,实现废弃菜叶还田变废为宝,减少对杞麓湖的污染。

  “自从有了沤肥池,废弃菜叶污染状况得到一定改观。这些废弃菜叶只要挑进沤肥池,再去养殖场买些鸡粪拌在一起,就成为种下一茬菜的好肥料。”通海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文申告诉记者。

  “可不要小看这个池子,作用大着呢,地里的烂菜叶可以沤肥浇菜田,每亩菜田少用化肥100公斤左右,既节约了开支,又保护了环境。”秀山街道大树社区村民赵明华说。

  大树社区紧挨着杞麓湖,共有1084户3814人,蔬菜种植是这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杨文申说:“过去因为没有环保设施,烂菜叶、垃圾随处丢,社区和田间地头臭味扑鼻,乡邻乡亲都不愿走进来。”2009年,村民在田间地头建起沤肥池800口,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村民们感受到了沤肥池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改善了杞麓湖周边生态环境。

  为从源头上保护杞麓湖生态环境,减少农作物废弃物对杞麓湖的污染,2012年,通海县在杞麓湖周边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共32个社区和村委会再推广建设3万口沤肥池。“还有不少老百姓看到沤肥池的效益,自筹资金建设。”杨文申说,目前,全县已建成5万口沤肥池。

  “将农田废弃菜叶转化成有机肥料,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从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促进杞麓湖的水质改善。通过建这个池子,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可以改良土壤,目前田间地头已经看不到乱堆的废弃菜叶。”杨文申高兴地说。

  “田间地头的废弃菜叶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冷库的废弃菜叶。如何解决冷库所产生的废弃菜叶,摆在了通海县委、县政府面前。”通海县住建局副局长普传学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废弃菜叶和陈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通海住建局先后与多家废弃菜叶再利用公司进行过多轮洽谈,举行由省、市、县专家及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遴选会议。经过多方考察,2011年1月20日,县住建局与通海县福慧科技公司签订了《通海县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处理项目协议》;2012年6月4日,县住建局与云南宝尔湖泊治理有限公司签订了《通海县里山垃圾处理场陈腐垃圾处理项目实施协议》;2012年12月21日,县住建局与云南宝尔湖泊治理有限公司签订了《通海县里山垃圾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利用项目协议》,对废弃菜叶和陈腐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

  “通海县福慧科技公司解决新鲜废弃菜叶,云南宝尔湖泊治理有限公司处理陈腐垃圾,从‘源头杜绝增量,减少库存量’来解决问题。”普传学说。

  治污过程中面临的新难题

  8月14日,记者来到里山垃圾场,陡峭的山坡下是几十米宽的河谷,河谷中已填满黑色的废菜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发酵坑”。虽然当日下了大雨,但菜叶的腐败气味还是让人难以呼吸。通海县福慧科技公司和云南宝尔湖泊治理有限公司的项目位置就在垃圾场附近。

  下午2点半,里山垃圾场工作人员李桂芬告诉记者:“拉废弃菜叶的车一般是下午5点以后到夜里2点最多,从前两年开始说有两家公司来解决废弃菜叶问题,但现在这里每天还是有大卡车拉菜叶来倒,最多的时候有50多辆,少的时候也有30多辆,每天倒进去的菜叶不下800吨。福慧科技公司不要的又拉来倒,另外的那家企业还没见任何动静。”

  记者走进通海县福慧科技公司里山工业园区看到,生产车间已经完工,项目区道路已经硬化,据福慧科技公司总经理詹武介绍,从今年初,福慧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处理废弃菜叶。“现在我们闲置四分之三的生产力,每天只能消耗100多吨废弃菜叶。通过分拣、破碎等工艺,100吨废弃菜叶可以生产出5吨禽畜蔬菜粉(饲料)和22吨有机肥。”詹武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通海县福慧科技公司计划建成2条废弃菜叶固液高效分离生产线,实现每天处理1000吨废弃菜叶的生产目标,并建设一座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工程,生产排放的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利用废弃菜叶中20%相对腐败部分生产有机肥料,实现年产量14400吨;利用废弃菜叶中80%相对好的部分生产畜禽蔬菜粉,实现年产21600吨饲料能力,达到销售额2500万元,使项目能够持续健康运转。

  “但现在,污水处理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难题,即废弃菜叶处理后排放标准的问题。”2013年环保局要求其处理后出水水质必须达到一级A标,而住建局2011年与其签订的协议是达到GB5840-2005旱作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据该企业测算,要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相关设施设备的投资将比原计划增加约500万元,且每立方米废水的处理成本将从原来的2.5元提高到11.5元,即使再想办法也只能降到9元多。

  让詹武为之头疼的还有一个问题,拉到福慧科技公司的废弃菜叶中混入了生活垃圾。“100吨中最少有4吨是生活垃圾,增加分拣工作量,影响生产效率。不少运输车辆超负荷运输,我们的车曾经出现过侧翻情况,相当危险,现在搞得我们要废弃菜叶只能到路上堵,太大的车我们不敢放进来,废弃菜叶清运户还是我行我素,继续往里山垃圾场倾倒。”詹武无奈地说。

  詹武还表示,根据环保法中“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他认为应对蔬菜企业老板或农户收取一定的环保费用作为补偿来降低自己的成本。

  记者从通海县住建局了解到:通海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创立,目前,该公司通过不断试验改进,废弃菜叶的处理工艺和设备性能日趋完善,设计投产后能年产15万吨氨基酸生物复合肥、15万吨氨基酸生物液体肥。对于处理里山垃圾场陈腐垃圾,公司计划投资2600万元(已经投资1500万元建设处理设施设备),将里山垃圾处理场的陈腐垃圾分拣后制成生物复合肥。根据协议约定,计划在6年内完成该处理场陈腐垃圾处理任务,如该公司年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及以上,县政府给予5万元资金奖励;达到8万吨及以上,给予10万元的资金奖励。

  对于里山垃圾处理场的渗滤液,公司计划投资1400万元,将渗滤液经过相关技术处理后,制成液体肥料。根据协议约定,计划于今年12月9日达到日处理渗滤液700~1000立方米,如处理后仍有废水排放,则水质必须达到GH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标准。达到上述目标后,县政府给予该项目2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该项目暂无实质性进展,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实施;受陈腐垃圾处理滞后影响,尚无工作平台。

  目前,每天近千吨的废弃菜叶正源源不断地运到里山垃圾场。只有加快筹集资金,配套完善废弃菜叶垃圾处理利用生产线,通海废弃菜叶污染难题才能得到解决。

  “现在项目进展缓慢,未能实现预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县住建局于今年6月20日,约谈了项目负责人,督促其加快项目实施。”通海县委常委、副县长喻学超告诉记者。

  而对于废弃菜叶处理后所生产出来的肥料销路问题,喻学超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已经安排10万元资金给通海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在全县各乡镇(街道)示范推广。“若这些肥料能减少废弃菜叶对通海县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达到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入湖氮、磷量,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喻学超说。

  深度链接

  通海废弃菜叶

  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内投产

  通海县利用自主研发技术投资5324万元建设的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项目将于今年内正式投产,达产后可日处理菜叶1000多吨,避免农业垃圾污染,实现废弃菜叶的资源化利用。

  通海县政府通过土地折价投入800万元,省科技厅给予780万元扶持,通海县福慧科技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624万元,实施废弃菜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进行废弃菜叶固液分离技术及专用设备、废弃菜叶加工产生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目前,该项目研发设备及相关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合计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3项。在废弃菜叶回收利用生产等7项技术研究的同时,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使废弃菜叶挤压后的污水处理实现无害化排放,利用腐败菜叶开发菜叶饲料,为畜禽提供合格饲料,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