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启动杞麓湖底泥疏挖工程
连日来,通海县杞麓湖及三条主要入湖河道的底泥疏挖工程陆续启动。
可实现杞麓湖及入湖河道清淤扩容120万立方,改善沿湖村落、主要入湖河道和环湖生态环境,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控制湖泊水质下降趋势
连日来,通海杞麓湖及三条主要入湖河道底泥疏挖工程陆续启动。
作为杞麓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之一,这项工作预计6月底前完成,可实现杞麓湖及入湖河道清淤扩容120万立方,改善沿湖村落、主要入湖河道和环湖生态环境,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控制湖泊水质下降趋势。
持续四年的干旱,杞麓湖及几条入湖河道几近干涸,湖岸带自然外露的底泥大面积干晒,湖滨生态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出现周围农民入湖种地现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拿出综合整治方案并尽快实施,防止湖退人进。通海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迅速制定《2013年杞麓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拿出《杞麓湖污染底泥疏挖及沿岸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方案设计》,利用大量湖底、河底淤泥裸露在外的时机,投资6300万元对杞麓湖及红旗河、者湾河、大兴河三条主要入湖河道进行底泥疏挖。方案确定后,县里立即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及涉及乡镇,力争6月底前完成。
5月15日,记者来到红旗河兴蒙段,三台挖机、20多辆运泥车在现场忙碌着。“兴蒙是启动得最早的乡镇,乡上5月10日开始安排,11日就进行招标,12日施工,3天时间已经疏挖河底淤泥6500立方。”副乡长杨奎华告诉记者,作为杞麓湖最大入湖河道,红旗河1976年修建以来就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底泥疏挖,淤泥平均厚度达1.2米。大量底泥淤积给河道防洪带来威胁,“每年雨季,遇上单点暴雨,村庄、农田就要被水淹,给老百姓造成生命财产安全威胁。通过清淤,增加了河道水容量,不仅雨季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也有利于蓄水用于旱季的农业灌溉需要。”
“河道和湖底淤泥中富含大量氮、磷物质,这也成为杞麓湖水体总氮浓度居高不下,整个湖泊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富营养化水平持续增高的原因。”县环保局局长闵春录介绍,这次的综合整治方案结合杞麓湖“十二五”规划及目标责任书项目,遵从“流域系统控源—湖区产业结构调整减污—湖泊水体生境改善—流域强化管理相结合”的水污染防治思路,采取重点污染源控制、重点污染区与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湖滨生态恢复等工程措施,逐步改善杞麓湖水质。
湖滩疏挖底泥将按坡度逐层堆筑形成适合湖滨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带,栽种中山杉、冬樱花、石楠、芦苇等水生及湿生植物,实施湖滨植被人工干预恢复,建起生态隔离带,恢复生态多样性,兼顾景观效果改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此外,富含肥力的湖底多余淤泥及河道底泥将进行安全处置,用于附近农田土壤改良,实现资源化利用,避免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