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拆除塑料薄膜大棚重寻增收路
拆得下去 增收有招
新平拆除塑料薄膜大棚重寻增收路
古城街道群众自发拆除塑料薄膜大棚
新平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核实大棚面积
拆除塑料薄膜大棚后,新平县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水稻轮作。
据统计,截至5月7日,新平县拆除塑料薄膜大棚958.8亩,治理面积超过1000亩,分别完成今年既定任务的70%和80%。短短50余天,新平县的塑料薄膜大棚拆除面积和进度都位于全市的首位。如何拆得下去?又让农民收入稳得住?农业产业保持持续发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
现场:
绿色取代白色 田野绿意盎然
带着问题,记者驱车前往新平。刚下玉元高速,从大开门收费站开始,过去满眼塑料薄膜大棚的“白”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星星点点的秧苗的“绿”。沿大新公路前往新平县城,公路两侧成片的丝瓜、苦瓜、豆角竞相生长,满眼碧绿。在通往磨盘山风景区的沿途村庄,过去大片的塑料薄膜大棚已不存在。
“这几天茄子、辣椒收完,这里的大棚就可以快速成片拆除……”在大棚最为集中的新平县古城街道,县农业局下派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干部马家斌说,还剩130多亩就能拆完了。中古城居民小组的范家云一家正在拆除大棚,她说:“我家拆除了5亩,今天收尾。农科人员一开始来做工作时我们不理解,现在理解了,种地栽菜还是要从长远考虑……”
行动:
百日整治行动雷厉风行
记者在古城街道办事处看到,农民领走补助款的同时签订不再复建的协议。更为细致的是,农户交回了一张单子,这张单子就是前期工作核实了各家各户的大棚建设面积后,通过影像锁定和张榜公布后让农户签字认可的证明。“只有把工作做实、做顺,农户才会支持我们的工作……”新平县农业局副局长龙顺发如是说。
在大棚拆除工作中,新平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主要领导挂帅,自加压力,确定了百日整治行动的目标:5月底前要完成总任务的80%,6月底全部完成。县农业局抽调41人,入驻全县涉及的37个村民小组,把宣传、核实、拆除和补助工作做实、做细。针对农作物已经收获的立即拆除轮作,农作物成熟的尽快拆除,还有一两周就成熟的缓拆,分批次、人性化把拆除塑料薄膜大棚工作做下去。
关键:
找出路打开百姓“心结”
“在整个拆除过程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拆棚后如何增收……”龙顺发说,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县农业局按县委、县政府领导要求,到呈贡、澄江、红塔区和通海学习交流,寻找出路。农民最在乎的拆后增收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平的干部,在没找到答案之前,他们心里没底气去说服老百姓。
“大棚拆除后我来发展露天蔬菜……”通海县东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发起早就有意到新平发展蔬菜产业,并多次到县上考察,做蔬菜外贸出口的他认为拆除大棚对公司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欣然到新平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冷库,准备拉开阵势大干一场。
“新平的农户要种蔬菜,种苗无偿提供、义务进行指导、现场收购,现款现付,只要按照公司的种植标准栽菜,我们保证菜农每茬收入不低于3000元,不足3000元的公司补助……”李发起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这是他对新平菜农的承诺。目前,前来新平发展的东绿公司正在兴建一个投资4300余万元、库容达8万吨的冷库,高薪聘请了15名农科人员指导农民在田间地头规范种菜。这个以露天蔬菜种植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为新平县提出了大棚拆除后的产业规划建议,从通海高大和建水一带请来蔬菜种植专业户对新平发展蔬菜产业进行交流。同时,新平县也给予东绿公司相应的政策支持,双方正在拟定一个新平蔬菜产业发展的五年意向协议。李发起说,公司非常看好新平海拔从400米至2500米的立体气候和良好的水土条件,今年计划在新平复种露天蔬菜面积超过4000亩,明年达1万亩,五年内15万亩,让农民收入达3个亿、产值达4.5亿元。他说,新平的蔬菜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有政府、企业和农民的良性互动、互相支持,新平的蔬菜产业将大有可为。
在古城街道他拉社区,农民已经把收获的白花菜送往东绿公司的收购点。鱼都簸村民龚树林说,东绿公司教他们栽菜,上一茬他们家种的是白菜,这一茬白花菜四分田卖了3000多元,还没收完。过去种过姜、洋芋,市场时好时坏,总是不把稳。东绿公司来了,他们家上一茬白菜卖了4500元,这一茬白花菜又卖了3000元,5月份打算扩大面积。
东绿公司的副总王青说,目前白花菜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元,一亩地平均能产2.5吨,按现在的市场价农民一亩地一茬能卖7000元左右。一年白花菜和白菜交替种植,农民的收入每亩可超过15000元。不用大棚露天种植,农民的投入成本减少,农民的实际收入就比过去增加了。
目前,东绿公司在新平4个乡镇指导农户复种3000余亩蔬菜,设立了8个蔬菜收购点,每天从新平收到10吨左右蔬菜。他拉蔬菜种植成功后,其他乡镇的农民纷纷前来学习。拆除塑料薄膜大棚后,农民增收仍然大有希望。 (记者 张志云)
长期发展大棚种植致土壤质量下降
——访玉溪师院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李涛
“这些年来,随着蔬菜、花卉等产业的发展,玉溪市范围内的塑料薄膜大棚不断增加,大棚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涛说。
李涛长期从事与土壤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据他介绍,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大棚中土壤板结、盐渍化和酸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李涛认为,大棚内温度偏高,所种植物的成熟期短,种植茬数多,化肥施用量就比露天种植要大,化肥使用过多,日积月累就导致土壤板结,不再适宜种植。而且,受塑料薄膜的阻隔,大棚内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棚内的温度、湿度均显著高于大棚外,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强烈,使表层土壤水分汽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土壤水分的向下运动方向,水分运动改变为由地下向地表方向运动。随着水分的向上运动,溶于水中的盐分离子被带到表层土壤而聚集,这样,就加速了土壤的盐渍化和酸化,使得土传病害加重,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和品质提高。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曾希柏博士在《生态学报》上发表了《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土壤酸化与盐渍化》一文。文中,曾希柏博士对山东寿光地区大棚内的土壤与自然状态下的土壤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大棚菜地土壤PH值平均为6.86,而露天菜地和自然土则分别为7.86与7.68,大棚栽培后土壤的PH值明显低于露天菜地和自然土。而且,随着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的PH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万物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土壤质量下降,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李涛说,自然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土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下降,势必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记者 周家颖)
新闻链接
塑料薄膜大棚
塑料大棚俗称冷棚,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其建造容易、使用塑料大棚方便、投资较少,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塑料薄膜大棚的建设,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药物原料等高效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塑料薄膜大棚带来的污染也逐步加剧,特别是对耕地和水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景观。
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1、破坏土壤结构。农膜残片进入农田后,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反应,特别是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使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2、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不利于土壤中水分的运动和土壤气体的交换。由于农膜残片的阻隔,土壤水分运动受阻,孔隙度、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及交换,会使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3、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存。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的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会分解挥发出许多有害物质,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受阻,使土壤的活性降低。4、塑料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许多化学物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污染地下水。5、土壤中的塑料薄膜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对蔬菜的影响和危害
塑料大棚栽培蔬菜,常因施肥方法不当,忽视通风换气,使大棚内的有毒气体过量,危害蔬菜,而又常被误诊为病害,导致欠收甚至绝收。
1、氮气。由于施用过量尿素、硫酸锓等速效化肥,或施肥方法不当,如因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在大棚内的高温条件下分解产生氨气,就会为害蔬菜,使叶缘组织出现水渍状斑点,严重时整叶萎蔫枯死。常被误诊为霜老病或其他病症,对氨气敏感的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等。
2、亚硝酸气体。一次施用铵态氮肥过多,会使某些菌体的作用降低,造成土壤局部酸性。当PH值小于5时,便产生亚硝酸气体,可使蔬菜叶片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整叶变白枯死。常被误诊为白粉病,对亚硝酸气体敏感的蔬菜有茄子、黄瓜、西葫芦、芹菜、辣椒等。
3、乙烯和氯气。如果农膜或地膜的质量差,或者地内有地膜残留,阳光暴晒后,在大棚内的高温条件下,易挥发产生乙烯和氯气等有害气体。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使蔬菜叶缘或叶脉之间变黄,进而变白,严重时整株枯死。常被误诊为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的危害尤为严重。(据新华网)
田园风光美丽画卷
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
风景秀美的江南田园风光
金黄的麦穗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麦浪翻滚(资料图片)
评论:
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目前,拆除塑料薄膜大棚工作正在我市各地开展。按照市政府《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意见》,将在2013年底前拆除“三湖”法定水位线外延300米和昆磨高速公路玉溪段、玉江高等级公路沿线、市内高等级公路沿线、坝区城镇主干道沿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塑料薄膜大棚,其余在2015年底前拆除。
塑料薄膜大棚是一种利用太阳能的设施农业,因生产效益高而应用广泛。据统计,我市有各种大棚近8万亩,主要用于蔬菜、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和科研、种苗生产。据报道,由于大棚普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两年前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三湖”径流区的蔬菜产区存在土壤盐渍化现象。随着蔬菜等农作物的高密度种植,田地里的土壤变得像半干的窑泥,不疏松、不透气,农作物根系难以正常发育,栽什么都不见长。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土壤盐渍化在山区也屡见不鲜。耕地盐渍化使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益。盐渍化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是困扰人类的五大土壤问题之一。
在日前举行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解放思想专题培训班上,市委领导指出:“农产品短缺时代,建设塑料薄膜大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今天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塑料薄膜大棚的危害:由于大棚土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接不了天气,也接不了地气,导致土壤盐渍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大部分种植户为求高产而大量增施化肥、农药,进行掠夺式经营,不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而且对耕地质量和水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长此以往,发展不可持续。”市委领导还指出:大量的废旧塑料薄膜留在田里,隔绝了大地与空气的交流,给城乡面貌带来的影响就是一片狼藉,与和谐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临违建筑、塑料薄膜大棚产生的是建筑垃圾、视觉垃圾。玉溪不治大棚不行,要还玉溪本来的美丽面貌。
市政府《关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意见》指出,塑料薄膜大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给耕地质量和水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且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景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市委、市政府决定治理以塑料薄膜大棚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市委领导强调:拆除塑料薄膜大棚工作是玉溪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生态玉溪、美丽玉溪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生态玉溪、美丽玉溪,必须坚定不移地拆除塑料薄膜大棚,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部拆除”的要求,克期完成大棚拆除任务,绝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玉溪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