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母亲节,说出对妈妈的爱

发布时间:2013-05-10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刚当上妈妈的桂琳丽与婆婆一起照顾孩子,两位母亲将一起度过今年的母亲节。(桂琳丽提供) 


 
福利院里的年轻“妈妈”朱芮其正和同事们照顾着她们的“儿女”。 


 
想女儿了,沈会就打开手机翻看女儿的照片。 


 
在玉溪开了多年酒吧,陕西人韩鹏的最大心愿就是将父母接到玉溪一起生活。

  后天是母亲节,记者走访了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听他们讲述跟母亲有关的故事。在这些不同的故事背后,总能看到一条血浓于水的亲情之河,始终流淌。

  年轻妈妈的第一个母亲节

  桂琳丽今年26岁,是玉溪某装饰公司的设计部经理,上个月刚当上妈妈,过几天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母亲节。往年母亲节,她会打电话给妈妈问候一声。今年,她对妈妈的理解变得深刻多了。

  生孩子的前一个月,桂琳丽的母亲从曲靖老家赶到玉溪,和婆家人一起照顾她。同时能得到婆婆和妈妈的贴心照料,桂琳丽一下长胖了不少。看着刚满月的孩子,桂琳丽百感交集:“刚开始领孩子,我和丈夫都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洗澡,还好有婆婆和妈妈两人帮着我们带。她们一个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另一个就做饭。”说到这里,桂琳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坐月子,每天老人都换着花样给我做鸡汤、鱼汤、骨头汤。婆婆说她年轻时条件差,坐月子吃了不少苦,如今一定要让儿媳妇坐好月子。”

  除了照顾饮食起居,两位老人还经常陪着桂琳丽散步,半点体力活也不让她碰。桂琳丽说:“我真有福气。如今婆婆和妈妈这样细心照顾我,将来她们老了我也要好好照顾她们。”

  在玉溪住了一段时间后,母亲要回老家了,桂琳丽心里自然舍不得:“我读书、工作、嫁人都在玉溪,不能常陪在妈妈身边,只有希望妈妈和婆婆都身体健康,祝她们母亲节快乐!”

  游子心中的母爱记忆

  33岁的陕西人韩鹏到玉溪8年了,经营着一家生意不错的酒吧,后来跟一个玉溪姑娘结了婚。如今,偶尔会有陕西老乡来到酒吧,大家聊上几句家乡话,韩鹏自然就想起了生活在老家的父母:“过去家里生活比较艰难,父亲每个月的工资供着我和弟弟上学,妈妈没工作就推着一辆手推车沿着大街卖早点。北方的冬天很冷,母亲每天很早就起床,然后把做好的包子、稀饭推出去卖,就这样挣来了一家人的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韩鹏有了一份建筑施工管理员的工作。因为不喜欢枯燥不变的工作,他辞职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玉溪,开了一间叫“乡村五月”的酒吧。

  在酒吧生意有了起色后,韩鹏回过一次老家。由于长时间没见面,刚进门就看到母亲比以前老了许多,他心里酸酸的。在家住了半个月,他每天吃着妈妈做的饭菜,依旧是记忆里熟悉的味道。离开时,母亲送他到楼下,韩鹏心里很难受,几百米长的路上他不敢回头看,他害怕看到母亲的眼睛。上了出租车,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母亲始终站在那里看着自己,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韩鹏也曾几次请父母搬到玉溪来,但老人在老家生活惯了,不打算再折腾,让儿子照顾好自己,好好生活。韩鹏希望有机会能带父母到玉溪住一段时间,哪怕只是住几天也好。

  单亲母亲对女儿的付出

  父母婚姻失败会给子女带来伤害,但父母对子女的爱却不会因此减少。将来有一天孩子会明白,家庭虽然会破碎,但血脉亲情是不会断的。

  沈会今年41岁,7年前和丈夫协议离婚。在把房子留给上初中的女儿后,她只身离开了原来的家。如今她守着一个小酒吧生活,有时要开到半夜。想女儿了,她就拿出手机,一张一张翻看女儿的照片。

  2006年,沈会因感情不和与丈夫离婚,不到一年后她又因企业改制下岗。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她开始凭以前干过会计的工作经验,先后到保险公司和药店上班,但微薄的收入除了能养活自己外,却不能给女儿更多保障。3年后,她选择自己创业,在紫艺路接手经营了一家小酒吧。如今,小酒吧每年能带来几万元的收入,除了支付房租和养老、医疗保险等必要开支外,沈会把剩下的钱多数给了女儿。离婚时她要求把房子留给女儿,也是不想女儿将来连基本保障都没有。

  沈会的女儿今年上高三,由父亲抚养,平时的学费、生活费大部分由父亲承担。沈会笑着说:“女儿常给我打电话,听到声音我就知道她在想什么了。周末有时女儿会回到玉溪,我就去买菜做饭,我知道她喜欢吃我做的菜。”

  沈会的女儿漂亮又懂事,喜欢唱歌、跳舞,今年初还报考了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为了让女儿能考个好成绩,她父亲先后拿出数万元给她请钢琴教师、声乐教师进行专业训练。我也尽力帮助女儿,我希望她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专业,将来可以当个老师。”沈会欣慰地说。

  沈会记得,三年前的母亲节,刚上高中的女儿亲手送了一束花给她,花里的纸条上写着:“妈妈,节日快乐!”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沈会却看得心里酸酸的,因为她不知道那天是母亲节。去年生日,女儿给她打了一条毛线围巾,虽然围起来不柔软,但沈会说她的心是温暖的。

  福利院里的年轻“妈妈”

  有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虽未曾出嫁,却开始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一群特殊的孩子。对于她们来说,照顾这些孩子并不只是一份拿报酬的工作,她们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母亲。

  今年19岁的朱芮其去年从卫校毕业,和同学一起成为了玉溪市福利中心的儿童保育员。这天早上,她和同事们一起带着十多个孩子在院子里散步。和煦的阳光下,年轻姑娘拉着孩子们的手,喊着他们的名字一起做游戏。回到康复室后,她们开始帮孩子们洗手、剪指甲,帮助他们上厕所、吃饭……一整天,她们都陪伴着这些孩子。

  朱芮其回忆起了孩子第一次叫她妈妈的情景:“我来这里上班一个多月后,偶然听到小熙熙叫我妈妈,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惊喜和感动。”朱芮其说的“小熙熙”是一个2岁的小女孩,因患有脑积水等病症,被亲生父母抛弃,后由养父母送到福利中心。这里的其他孩子也或多或少身有残疾或患先天疾病,身世与“小熙熙”相似。

  照顾这些孩子给朱芮其带来了“为人母”的快乐,但她也很牵挂自己老家的父母。她说平时照顾孩子比较忙,难得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只能给妈妈打打电话。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她很想回到老家,陪陪自己的母亲。

  记者手记

  母亲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母亲是不问回报养育我们的人。人最早学会叫出口的词语是“妈妈”,而这个词也是全世界多种不同语言中发音最相似的一个。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日都是母亲的受难日,从十月怀胎到痛苦临盆,母亲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她用乳汁喂养我们,她逗着我们咿呀学语,她扶着我们蹒跚学步,她送我们读书上学,她看着我们工作成家……她曾经年轻的容颜在操劳中逐渐衰老,她开始变得唠叨起来,甚至变得健忘和动作迟缓,最终她将离我们而去。

  趁还来得及,请珍惜和母亲相聚的点滴,请把你对她的爱说出来,不要让自己对母亲的爱迟到甚至缺席,抱憾终身。

感恩妈妈

——写在母亲节前的日记

朱芮其

  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同时也是市福利中心里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再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母亲节。我不但有一个疼爱我、关心我的妈妈,我还有一个乖巧懂事的特殊“女儿”。

  作为市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的一名保育员,我和这群特殊的孩子相处快十个月了,我和同事们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和疼爱。即使他们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他们,但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关心、疼爱他们的人。希望在大家的关心和我们的陪伴下,福利院里的孩子能快乐地成长,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

  照顾孩子让我体会到了当妈妈的不容易,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亲爱的妈妈,谢谢你!虽然现在我能陪在你身边的时间不多,但是每次给你打电话的时候都很想告诉你,妈妈我想你了!到母亲节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你做一顿饭、洗一次脚,好好陪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