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通过招商引资 漠沙传统农业快步迈向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2013-03-11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沸腾的热坝

——新平县漠沙镇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启示录

 
 
引来泉水,荒芜多年的牛独山即将披上绿装。 


 
哀牢山腹地的关圣梁子上,久字号果品专业合作社正在建设积肥场,为柑桔种植做准备。 


 
猫哆哩公司从哀牢山深处架设十多公里长的管道将山泉水引到牛独山酸角种植基地。 


 
昆明鼎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漠沙投资种植铁皮石斛获得成功。 

  策划人语

  全市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以来,在新平县漠沙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善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全镇干部职工在工作实践中有新思路、新举措,并且已经取得一些新成果。漠沙镇是一个距玉溪市150多公里,距新平县城60余公里的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偏远乡镇,没有工业的支撑,却也能立足农业,凭借气候、地理、资源等优势,招商引资,借助“大”项目、“大”企业,实现传统农业快步迈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漠沙镇的成功经验不能看成是机缘巧合,这其中还包括一种必然性,即与镇党委、镇政府长期以来敢于创新,敢于坚定不移地走“热区特色农业富民”之路的战略决策是分不开的。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2月28日,漠沙镇“解放思想,改进作风,推动发展”学习研讨会刚结束,镇长饶云就接到了两位外地老板打来的电话,问的几乎都是同样的问题,有没有连片土地、适合种植热带水果的土地。这几天,镇党委书记刀彦伟和镇长饶云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一接电话,几乎都是来租土地的,有的老板开口就要几千亩,投资都是上千万元。为此,饶云只要有点空闲时间总要到村上跑一圈,亲自找村支书、主任“索要”土地。

  客商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源源不断地涌入漠沙热坝,漠沙镇的干部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招商引资前,一般都要对商家进行资质审查、实力评估,既要保证企业有钱赚、见效益、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对本地的经济、文化产生引领、示范作用。批准入驻的企业在全市来说都是公认的有影响、有实力的,如猫哆哩、实建、久字号果品等,这些企业开发的区域,被称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漠沙人有一个长远的理想,就是使这个园区能够对新平县乃至全市、整个红河谷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曼线村委会地处哀牢山下、漠沙江畔,是新平县与元江县交界处一个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种植的山村。总耕地面积11900亩,其中水田面积2618亩、山地面积9282亩,主产甘蔗、水稻、玉米、芒果、荔枝、香蕉、芭蕉和苦瓜、茄子、辣椒等作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5854元。近年来,村委会主任刀伟发现,连续几年干旱,村里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粮食和经济作物耕种收益明显减少,农村土地闲置问题突出。这些现象在漠沙的很多村委会都存在,据镇政府近期的不完全统计,全镇离土离乡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超过了6000人。有了这个背景,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基本水到渠成了。目前,曼线村连片在200亩以上的流转土地面积就达8500余亩,其中水田1000余亩、山地75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且以山地为主。

  漠沙镇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间自发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流转转变。这一过程中,漠沙镇的干部群众为土地流转的正常运行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村组干部深入农户征求群众对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群众“一事一议”会议,签字认可;在征求群众意见认可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进行协商,制定出具体的流转协议,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金额和双方的权利责任;把制定出的流转协议依次在村“两委”会、党员会、群众会上进行表决通过;由村委会牵头,在镇农经站土地流转中心的监督下,组织群众与企业(老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真正使土地流转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据漠沙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镇耕地面积85022亩,土地流转面积达46760亩,涉及农户4136户,签订规范流转合同1016份。从土地流向看,流入种植大户的25525亩,流入专业合作社的984亩,流入企业的20251亩。从流转规模看,50亩规模以上流转37944亩,1000亩以上流转15951亩。

  饶云认为,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的增收问题,其次是发展现代农业。漠沙镇的土地流转最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来自红河县和新平县平掌、建兴等地的农民进入漠沙坝子租地种甘蔗,目的还是解决生计问题,亩产值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根本不可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饶云深深地感受到,依靠当地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的土地太分散、不集中,并且资金、技术、管理都很欠缺。第二轮土地流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资金、技术以及新型的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在这轮流转中,企业要建设引水设施、节水设施,要进行土地平整、进行坡改梯,把以前靠天吃饭的荒坡地改造成水浇地、良田良地,每亩的投资一般都在1万元至2万元之间,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企业正常营运后,将按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模式贯彻、落实,这也是漠沙镇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招商引资让荒山荒坡渐成聚宝盆

  关圣梁子是漠沙镇关圣村委会一道一眼望去看不到树木的山岭,能看到的是小片的香蕉地,还有成片的已经枯死的甘蔗。这道梁子平均海拔700米,站在山坡上,还在正月间,迎面吹来的风就已经有些炎热,久字号果品专业合作社就把一个2600亩的水果种植基地建在了梁子上。

  公司在梁子上平整道路、扩建场地,几台挖掘机、推土机干得热火朝天,一个占地6亩的积肥场已经大半露了出来,这样大的面积,建四五个篮球场都绰绰有余。按公司董事长杨久武的规划,这个积肥场建成后堆积的将是草煤、牛粪、鸡粪和植物秸秆,公司种植的水果将以有机肥为主,对化肥的依赖相当小。其中的草煤是从石屏县运过来的,含有腐质酸,有机质含量在5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20亩的选果厂,因土地不足,计划开挖上万方的土石方填平一条山沟,合理利用土地。过去,村民种玉米、种甘蔗的土地都是靠天吃饭,种热带水果就不适应,坡地要改成台地,这笔改地费用高达400万元左右。在关圣梁子这样的山地上种果树,最缺的就是水,因而在基地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见到水池,小的20方,大的有500多方、1000方、2000方,公司计划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投资400万元至500万元。等种植基地建成后,总投资要在2000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每年400多万元的工人工资。

  目前公司试种的100亩水果木瓜已挂果,14万株冰糖橙果苗已经育好、嫁接好。杨久武说,每当看到公司的果苗又长了1厘米,绿绿的布满山坡,他就感到很欣慰。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重要。

  云南猫哆哩集团是去年进入漠沙的,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400亩,土地租金400万元,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前期建设阶段,土地平整、前期育苗、机耕路建设基本完成,水管网建设也接近尾声,目前完成投资1400多万元,计划五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预计完成投产1200吨,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工企业。公司的酸角种植基地就选在了曼线村委会的牛独山,这座山有四个小山头,海拔最高700米、最低420米,适宜酸角树生长。环公司基地一周有7公里。云南猫哆哩酸角开发有限公司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公司经理张忠乔向记者描绘了基地将来的图景:这里将被打造成猫哆哩集团的美丽后花园,酸角树的绿阴将覆盖在这片黄土地上,树木之间随处可见西蕃莲的藤蔓、玫瑰花朵朵绽放,香气萦绕山坡——这两种作物可都是生产猫哆哩产品的原材料。在山沟中可以看到散养的白鹅、树阴里鸡鸭成群,很有山水田园气息。随着环山公路的建成,这里还将是一个集水果种植加工、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牛独山山顶最高处,建了一个5400方的大水池,再加上3个600方的大水池,差不多就够基地的灌溉之用了。不过,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些哗哗流入池中的山泉却是从25公里外的水源点引过来的,虽说管道只架设了18公里,这在当地村民看来,也算是一个大工程了,光这项引水管网工程花费就高达375万元。

  实建果业有限公司入驻漠沙时间不算长,2月22日工程启动,进展却很迅速。公司才刚刚组建,这几天正忙着向农民租地,支付租金(支付到村民小组,分配方案还没有出台),50年,一次付清,引水工程也开始动工了,水源点在挖窖河,距基地17公里,这项投资,光是水管的成本就达240万元,还不含架水管的费用。公司在曼线村委会中曼线、小曼线两个村民小组建设的冰糖橙生产基地与选果厂共有1700亩,4年总投资达3500万元。预计今年9月种苗,4年后挂果。公司董事长任书逸感叹地说:“真没想到漠沙的土地这样抢手,我们公司来晚了一步,像九梁山、关圣梁子这样的好地都被人家占了。”

  此外,玉溪金土地绿色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柑桔基地、元江县悦博热带水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香蕉基地、新平云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蔗基地、新平孟亚总公司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基地等也都各自在漠沙热坝撑起了一块绿色的天空。

  农民得到的不仅仅是地租

  昆明鼎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8年就进入漠沙,不过那时,公司还没有涉足农业产业项目的想法,也不清楚漠沙这个地方是否可以种铁皮石斛。公司经理杨晓峰曾经是省农科院植保所职工,那一段时期,漠沙镇农户的大棚苦瓜,经过十多年的种植,开始出现死苗现象,瓜农损失惨重。漠沙镇的干部几经周折,找到了杨晓峰,希望他能帮瓜农解决死苗问题。于是在杨晓峰和他公司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漠沙镇建起了苦瓜苗主培室,进行工厂化育苗。漠沙镇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云南最大的苦瓜基地和离昆明最近的反季蔬菜生产基地。杨晓峰一直在为漠沙镇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增产增收所作的努力而感到欣慰,在他看来,这里的基层政府官员的创新意识走在了他们前面,他们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战略眼光,而且还能紧紧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断开展工作,更为可贵的是,政府敢于投入,敢于招商引资,这在全省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政府与官员的形象让杨晓峰眼前一亮,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铁皮石斛种植计划很快就出炉了,落户地点就选在了漠沙热坝。

  由政府协调土地流转,杨晓峰的公司多方筹措资金,计划十年投资1700万元,在曼竜社区下阿奴小组租赁108.73亩土地,建设铁皮石斛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去年1月,杨晓峰种下了第一批石斛,生长期为15个月左右,第一茬的收获期在今年3月,两年收三茬,预计下半年就可以见到收益。铁皮石斛是李时珍发现的中医珍稀药物,有“仙草”之称,国内每公斤新鲜产品的价格高的时候上千元,稳定时也可卖七八百元一公斤。杨晓峰对这个产业的前景非常乐观。

  一个高科技农业产业项目到底能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多少积极影响?杨晓峰对这个问题表现出的是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农民看看石斛马上就可以买种苗、搭大棚,搞种植的风险太大了,不如小规模试种,成功了再扩大面积。现在曼竜社区已经有农民开始试种石斛了。他承认,一个成功现代农业项目可以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务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农民看到粮食、蔬菜与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比较效益,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致富的新思路。

  范红仙是曼线村的村民,正宗的傣雅人,家里有6亩水田、10多亩山地,去年租了4亩山地给外地人种葡萄,租金少得可怜,每亩只有300元。他家一年忙下来的毛收入也就2万元,仅仅够全家人开销,攒不下多少钱。村里很多邻居都不种田了,出远门去打工,江苏、福建等省份都有人去,据说每个月有3000元至4000元的收入,这一直让她心动不已。不过现在猫哆哩集团在离村不远的山地上建基地种酸角,她走出家门没多远就可以打工,每天60元工钱,这工钱也不算少,村里好些人都想来打工,但基地限制人数。范红仙在心里一直盼着基地果树赶快结果,她就天天有活干了。集团管理层也放出话来,酸角树长大后,集团拥有所有权,但也会优先将果树的管理权、收益权有条件地转给当地农户,让农户与企业一起受益。

  深度观察

  基层政府也需要战略眼光

  客商杨晓峰夸漠沙镇党委、镇政府有战略眼光,其实并非虚夸,是内心思考的自然流露。杨晓峰是一位农科专家,特别是铁皮石斛的栽培专家。他敢说话,敢于发出批评政府行为的声音。在他看来,漠沙镇的官员、干部是可以合作、可以信赖的,同时,他的企业可以在热火朝天的地方得到长足发展。这源于漠沙镇有一个务实、高效、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从这个镇的反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另一种基层政府的形象:堕政、推诿、不作为、不透明、不诚信……杨晓峰说,他接触过一类基层政府:项目长期不动工,工地上长草,但政府已经打了几百万元的款项到企业账上。他不想拥有这种企业,也不希望遇到这类有些可怕的政府。

  漠沙镇的形象其实可以归纳为一个简单的词——“勇气”。一个不作为的基层政府,也许在短时期内是最不容易犯错误,不需担当太多的风险,但与党、与群众的殷切期望却是相违背的。基层政府的“勇气”,在于担当,在于创新,大胆尝试,却又不是“不作为”的另一个极端——乱作为。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那些有“勇气”的基层政府,一般都有着立足于基层的战略眼光——“战略”并非只适用于世界、国家、民族等主体上,基层也可以谈战略,那一定是一种长远的思虑,经得起时间、实践、群众考验的考量。同时,基层政府的“勇气”也是同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并非不食烟火。(记者 蔡传斌 丁海涛  陈艳)

  深度链接

  仁和村种下红玫瑰联姻猫哆哩

  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玉溪特产、美食猫哆哩将会与漠沙镇高寒山村——仁和结缘,猫哆哩的玫瑰花原料基地将会落户仁和。近日记者从云南猫哆哩酸角开发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将在该村委会坝多村民小组投资50万元,建一个占地52亩的食用玫瑰花种植基地。

  据村支书张忠祥回忆,这个项目是猫哆哩集团高层与漠沙镇领导在考察仁和村情时敲定的。这将是仁和村近年来“招商引资”引入的最大一个项目以及最大的一笔投资,基地建成后,将改变村里的种植结构,改变仁和村的外部形象——村前将出现一条鲜花大道。张忠祥和其他村干部也考虑到了村子内部的改造,这段时间,村委会大楼前正在建凉亭,村里的主干巷道,将用大理石铺成,巷道两旁还将大量种植梨树、银杏、石榴、杨梅等,村容将为之一变。

  落实50万元这样一笔投资,张忠祥确实费了不少口舌,最麻烦的就是土地流转,52亩土地分属40多户农户,有些农户的土地在猫哆哩到来之前就已经流转过多次,为此,村里一天内开了三次会,三番五次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协调,最终,大部分村民都同意了租地。

  村民王绍品对租地一直比较积极,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春包谷、小春小麦毛收入1500元,除去农药、化肥、工时费,就不足1000元了。而猫哆哩集团每亩开出的租金价格高达1000元。不用栽种,纯收入比以前高,谁还会不乐意。他心里还有一个盘算,就是看公司种花学点技术,家里还有几亩地,可以试着种。

  仁和村委会辖7个村民小组、1365人。村委会所在地海拔1830米,属高寒冷凉区域。在云南猫哆哩酸角开发有限公司的李万云看来,这个玫瑰花种植基地在仁和建比在红塔区建成本要高得多,不过这里的生态好、无污染,风景秀美,且历史文化久远,坝多在历史上曾经是马帮文化、商旅文化交汇的地方,地处交通隘口上,坝多火腿曾经远近闻名,民国时期,德国人建的教堂至今还在保留,有着浓浓的异国情调。这些都是集团将基地落户仁和村的原因。公司要先种出花来,让当地百姓学着种,等收获了,公司定个保底价收购。如果玫瑰花的产量足够大,公司还将考虑在仁和建一个加工鲜花的工厂。

  李万云说,这也算是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方式吧。 (记者  蔡传斌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