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澄江:越来越多的农民能看得起病

发布时间:2011-07-29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自今年6月1日,澄江县第三次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以来,共接诊新农合患者70401人次,发生医药费用1138.2万元,新农合补偿601.98万元,其中门诊减免67855人次,补偿739607.6元,次均补偿10.89元

参合群众喜领新农合住院补偿款

  今年6月份,家住澄江县龙街街道养白牛村委会白十坝十组的刘任春因脊髓损伤住院,费用合计38111元,新农合补偿30309元,自己交了7802元;家住龙街街道黄家营一组的曹凤英脑出血,住院费63519元,新农合补偿40083元,交了23436元。正是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才使得这些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负担高额的医疗费,不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在龙街街道办事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服务窗口工作的曾晓兵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看病的医疗费,国家出了大头,村民出一小部分就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得起病了。”

  记者从澄江县卫生局了解到,自今年6月1日澄江县第三次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以来,共接诊新农合患者70401人次,发生医药费用1138.2万元,新农合补偿601.98万元,其中门诊减免67855人次,补偿739607.6元,次均补偿10.89元。

  从2006年开始施行新农合以来,澄江县就一直在探索适宜的补偿模式,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从今年6月1日起,再次提高了住院和门诊补偿比例,镇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为95%,县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从70%提高到80%,省、市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从45%提高到60%。对于单次住院费用超过1万元的参合农民,扣除新农合报销金额外,对符合新农合报销政策的自付部分,再次给予大病补偿不低于45%的报销补助。澄江县卫生局局长田永华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真正让普通农民看得起病。

  正是由于政策的不断调整,补偿比例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了新农合这个保障体系中。从2006年以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累计超过78万人次,参合率逐年提高,筹资标准由2006年的5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011年的290元每人每年,共筹集新农合资金9182.25万元,资金使用率逐步上升。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县共有124万人次获得医疗费用补偿,其中119万人获得门诊补偿,4.7万人获得住院费补偿,共补偿6053万元。

  龙街街道办事处矣草村村民朱能的妻子去年3月份检查出了癌症,多次在昆明和县级医院进行住院化疗,到现在家里一共花了近15万元的医疗费,最近还需要做手术。家中两个儿子正在上大学,每年花费4万元。一边要供孩子上学,一边要筹集妻子的治疗费,“一知道是癌症,我觉得这一生完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巨大的压力让朱能感到生活无望。为了妻子,朱能向亲戚朋友借一部分,向银行贷一部分,新农合补偿了7.2万元,这让他的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妻子转回到县医院治疗,通过现场减免的方式,只需要筹集自己要交的那部分,新农合补偿部分会拨付到医疗机构,免去了来回办理补偿手续的繁琐和筹集大笔资金的无奈。在被问及参加新农合有什么好处时,朱能告诉记者,一是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二是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三是让患者战胜了对疾病的恐惧,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显然,朱能对新农合给自己的帮助作了认真总结。

  记者在龙街街道办事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服务窗口遇上前来领取住院补偿款的李永林、张建芬夫妇,办完手续,他们就可以到对面的信用社去取钱。他们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参加新农合,觉得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都能够拿到国家的补助,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