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
江川区位于云南中部偏东,东经102°35’—102°55’,北纬24°12’—24°32’之间,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澄江、昆明晋宁两县(区)相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昆明100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1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7公里,国土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万亩),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区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玉溪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中心城区海拔173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江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31.3℃,极端最低气温为-3.7℃,全年日照时数为2269.6小时。
江川区先秦时期属古滇国地;汉元丰二年置俞元县,属益州郡;唐贞观八年(634年)置绎县,属黎州;南诏时称量水州;唐宪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江川县之名始于此;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川州,领双龙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属澄江路;此后历代相沿称江川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县治由古城(原龙街镇)迁至江川驿(今江城镇);民国初年江川属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称蒙自道;1930年江川为第三督察区;1950年10月,县城从江城迁大街,属玉溪地区;1958年10月,并入玉溪县;1961年11月再设江川县;2015年1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江川县,设立玉溪市江川区。目前,全区辖1个街道、4个镇、2个乡:大街街道、江城镇、前卫镇、九溪镇、路居镇、安化彝族乡、雄关乡。区政府驻大街街道,海拔1730米。
多年来,江川区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组织开展“亮晒比拼 争先进位”行动,心无旁骛推动江川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区上下正在向建设“新型城镇化引领区、新兴产业聚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滨湖花园城”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增速全市第3。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增速全市第1;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扭负为正,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全市第1,批发、零售增速全市第2,住宿、餐饮增速全市第3。
近年来,江川区坚持“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思路,推动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4个50亿级,花卉、文化旅游等7个10亿级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形成,全区呈现“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百花齐放、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江川区举全区之力保障新能源电池项目落地,坤天一期4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仅用108天,于今年1月投产、4月纳规,二期8万吨负极材料项目计划投资22亿元,于今年5月开工;云南烨阳15万吨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一期于今年5月竣工验收、6月试生产;玉溪亿纬锂能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于今年4月完成交地即交证,目前正在开展场地平整;预计2023年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
在湖泊治理方面,江川区扎实推进湖泊革命,星云湖水质保持Ⅴ类向好。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有效改善河湖水质,江川区实施了“五位一体”工程,工程总投资12.4亿元,包含水源工程、蓄水工程、调水工程等7大类工程措施。目前已完成调蓄带清淤、扩容;正在实施的星云湖调蓄带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雄关、前卫2座泵站已实现通水,建成输水管道22.4千米。今年以来,已将调蓄带水体约130万方调度进入上游农灌水库、坝塘存储,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江川区始终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在手上,多措并举,软硬件兼顾,着力提升区级诊疗服务水平。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区人民医院2号综合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新增普通床位150个、ICU床位23个。今年以来,专家工作站的省市级专家赴江川接诊3000多人次,开展手术100多台,抢救急危重患者40多人次,在填补江川卫健空白的同时,让群众以二级医院收费享受三甲医院专家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