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滇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距离昆明市180公里、玉溪市90公里。东与峨山县毗邻,东南与石屏县接壤,南连元江县,西南接墨江县,西与镇沅县相接,北隔绿汁江与双柏县相望。
全县国土总面积42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6%,其中山地面积占98%。全县辖6乡4镇2街道、123个村(社区)委会、1459个村(居)民小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9%,其中彝族、傣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5.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哀牢山主峰大磨岩山3165.9米,最低海拔漠沙镇南蒿村422米。受海拔差影响,形成河谷高温区、半山暖温区、高山寒温区三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1℃,年降雨量946毫米。境内矿产、水能、生物、旅游资源丰富,铁矿石探明储量5.4亿吨,铜金属探明储量147.5万吨;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27.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2.4万千瓦;全县森林覆盖率64.6%,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国际候鸟保护基地,西黑冠长臂猿世界分布中心;县内居住着4万多“古滇国王室后裔”花腰傣,被誉为“中国花腰傣之乡”。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戛洒被列为全国特色小镇。“十三五”发展定位为,努力把新平建成云南重要的现代矿冶及精深加工基地、云南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强县、云南重要的特色民族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云南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新平。
党的二十大以来,新平县围绕“富强新平、活力新平、文化新平、美丽新平、和谐新平”发展战略,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上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同比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11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1元,同比增长6.8%。
坚持产业带动,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现代农业提质发展,稳步推进水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预计年内完成2万余亩橘园提升改造;加强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新增、改扩建基地43个6086亩;实施土地整治7367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亩,新增土地流转4200亩,今年上半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4.8%。工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二期预计年内竣工投产,配套100万吨焦化项目有序推进;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红山铁矿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400万吨二期采矿工程项目顺利完工,上半年全县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7.4%。服务业活力释放,推出具有新平县地域特色的2023年“十大伴手礼”;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6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4.7亿元,同比增长3.6%。
坚持因地制宜,城乡建设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永金高速戛洒至元江段等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道路建设PPP项目完成路面硬化889公里;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项目已开工子项目28件,完工11件。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有序推进县城市政和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县城厨余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营。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扬武、漠沙、戛洒“两污”项目;成功创建四星级美丽乡村1个、三星级美丽乡村3个。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到位各级财政衔接资金4708万元,开工项目47个,完工项目8个;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培养重点农村致富带头人19人,83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脱贫户、“三类”监测对象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健全,3517户12104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前两季度人均纯收入9808元。稳岗就业有效落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6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23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8万人;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3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94人。教育医疗优先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67%,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新平一中改扩建三期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改革纵深推进,县总医院入选全国“2021―2022年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全县10个乡(镇、街道)获“省卫生乡镇”称号,124个村(社区)获“省卫生村”称号。
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污染治理攻坚突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以上;持续推进全县12个乡(镇、街道)级水源地保护;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落地10581亩,完成率98.8%;完成11个涉重金属废渣堆存点风险管控不到位问题整改。生态保护逐步加强,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100%。统筹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高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