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发布时间:2021-08-03 来源:玉溪网

□  玉溪日报记者  黄思敏

自开展健康扶贫工程以来,我市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贫困。

大病重病基本有保障

为解决贫困群众看大病问题,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领导小组,病种数量从2017年起的25种大病增加至目前的36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10人全部参加了玉溪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市129家县及县以下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了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市域内“一站式即时结报”,免去报销烦琐程序,实现贫困群众就医报销“一条龙”服务、“一张单据”结算。

统计显示,2020年1月至12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门诊待遇449098人次(含慢特病门诊),发生门诊总费用3590万元,门诊统筹报销1982万元;发生住院医疗总费用10620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10143万元),报销9594万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享受住院实际报销比例90.34%,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为9.66% ,落实了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的要求。2020年,全市有36种大病确诊病例3714例,救治3710例,大病救治率99.89%,县域内救治的贫困患者达到93.95%,已到达《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要求。

这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它是健康扶贫政策背后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实惠。现年81岁的施玉珍是我市健康扶贫受益人之一。去年8月,施玉珍在家摔断了腿,在玉溪市人民医院住院总费用合计88236元,在享受统筹支付、大病理赔、民政救助等多重保障后,个人实际承担仅8832元。“要不是有各种补助,8万多元的医疗费对我们来说,实在背负不起。”施玉珍的儿子说。

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去年,易门县组织医疗服务专家团队深入辖区乡(镇、街道)开展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筛查、诊断巡回医疗活动。58岁的十街彝族乡金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周某忠,因患脑出血后遗症长期卧病在床,每天需要服药维持。经县级医疗专家组现场查阅原始病历和细致诊断,确定其符合门诊办理慢性病卡条件,报销比例可达90%。随即电话联系县中医医院医保办为周某忠开通办卡绿色通道,让家属当天办理了慢性病卡,及时享受医保红利。

在健康扶贫的道路上,我市按照“全覆盖、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以加强健康管理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2020年2月起,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乡村医疗机构建设达标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账、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兑现账。全市2020年在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234人,做到应签尽签。在已签约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四类重点疾病患者,接受履约服务的占比均达到了100%。

在慢病管理方面,我市严格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工作,县区疾控中心每年至少4次、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2次现场督导,及时优化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高血压患者名单人数9175人,规范管理率99.86%;糖尿病患者名单人数1531人,规范管理率10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名单人数1513人,规范管理率98.48%;肺结核患者名单人数24人,规范管理率100%;建档立卡老年人10811人,按照服务规范进行管理人数9735人,健康管理率90.0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做好辖区贫困户的就医保障、慢性病用药保障等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工作双推进。没有贫困户因为疫情而耽误了大病、慢性病的治疗,也没有因疫情而出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基层服务能力普遍提升

去年1月,修葺一新的通海县九龙街道大梨社区卫生所正式开诊。卫生所配置完善、环境整洁,完全能够满足大梨社区群众日常就医需求,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常规检查都能在卫生所解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枢纽和网底,承担着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市对标对表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核查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0年,市级财政补助160万元,对122个村卫生室进行提质达标建设,确保每个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2020年,争取中央补助320万元,支持19个中心卫生院开展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及哨点诊室建设。

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暨等级评审工作和乡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截至今年1月,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共计4800余人均参加基层慢性病管理培训,培训实现了两个100%,即培训覆盖100%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培训覆盖乡村两级100%的医务人员。

为巩固脱贫成果,今后我市将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努力夯实乡村振兴健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