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2-09-06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洛河乡社保工作人员在给飞士亮老人讲解新农保养老金发放情况

  策划人语

  养老,对于收入不稳定的城乡居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沉重且无奈的话题。早在1995年我市就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老农保)工作。但由于政府不直接补钱,全靠农民储蓄养老,有些农民参保“一辈子只交200元”,较低的缴费标准带来了较低的保障水平,全市最低的每月只能领取0.8元的养老金,最高的可领到660元,但80%的人每月养老金处于10元至50元的水平,甚至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2009年底,新平、华宁两县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截至今年7月,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意味着全市近24万满60周岁的城乡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60元基础养老金,改变了过去“中央财政支出没有一分钱用于农民养老”的局面。

  城乡居民都有养老保险了

  “现在政策好啊,看病有新农合报销,国家还帮着养老。”红塔区洛河乡把者岱村委会1组农民飞士亮提起新农保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民也可以像工人一样按月领取“退休金”了。

  今年70岁的飞士亮,患有二级视力残疾,基本丧失劳动力的他没想到,从去年7月起,他也像城里的退休工人一样可以领取养老金,每月110元。因为患有残疾,按照政策规定,飞士亮可比其他农村老年人每月多领取50元的基础养老金。截至今年7月,一年时间里飞士亮一共领取了1400元养老金。对于这样一笔养老金,飞士亮很是满足,他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吃住都和儿子在一起,而且在农村,吃的都是自己栽,猪、鸡、鸭也不缺,这110元的养老金可以当零花钱,打几斤酒、买条烟,买点解馋的糕点。“如果不生什么大病的话,基本够用了,一年下来攒攒还能买大件的东西。”

  “以前,家庭贫困的老人最怕做客,因为做客要凑份子钱,不多,5块或者10块,但很多老人拿不出来,又不好意思向儿子伸手要。”飞士亮说道,现在好了,每个月都有养老金可以自由支配,不用一分一文都向子女要。

  飞士亮的话道出很多农村老人的心声。家住把者岱5组的王富贵也告诉记者,60元的养老金对老人甚至对整个家庭的帮助都很大,76岁的老父亲自从开始领取养老金,就基本不用自己负担什么。“以前每年要给老人五六百元零花钱,现在基本不用给了,政府给的比我们还多。”王富贵说,农民没有固定收入,有时候经济紧张难免会顾及不到老人,而老人又不好意思向儿女张口。现在养老金按月发放,不但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让老人更有尊严,每天都乐呵呵地。“我爹去赶街的次数明显多了,以前一两个月才去一次,现在每个月都会去2次,每次回来还会买着零食来给家里人吃。还经常跟村里的文艺队到昆明、澄江等地演出,人明显开朗了。”王富贵满脸笑容地说。

  其实,不止农民有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也从去年7月开始同步实施。和新农保一样,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1951年7月1日前出生)、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用缴费,都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今年84岁的李保仙是红塔区瓦窑社区7组的居民,从去年7月份起,她开始领取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今年提高到60元。虽然60元在城里并不能干些什么,但李保仙还是很知足,“什么钱也没交过,每月还能有60元,这是我活了一辈子从未享受过的待遇。” 

  据市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8月1日,全市共有102.1万农民参加新农保,近4万人参加城居民保,其中23万名农村老人和8372名城镇老人领到养老金。

  参保政府有补助

  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对象都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自愿参保。但从全市的参保情况看,60岁以上居民参保积极性非常高,且他们对不用缴费即可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表示满意;而40岁至59岁的需缴费群体有一定参保积极性,但是对缴费档次的选择较为谨慎;年龄层次较低的中青年群体,因为职业变数大,参保积极性比较低。

  一些基层社保干部反映,相对于适龄老人的积极,中年人参保态度则较为谨慎,许多45岁以上的中年居民大都选择100元的最低档次,大部分农民倾向跨过最低门槛而获得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资格。这其中有经济实力不够的原因,也有观望的心理因素。而16岁—30岁是参保积极性最低的群体,红塔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局高艳鸾分析,很多没有就业的年轻人靠父母承担生活费用,一些父母认为十几岁就缴纳养老保险为时过早,迟早还得找到工作,而企业是强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所以很少参保,即使参保了,续保也很成问题。

  为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积极参保,政府对选择缴费档次越高的参保者给予的缴费补贴越高。参保者选择每年缴费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及其以上缴费档次的,政府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0元、40元、50元、60元、70元的缴费补贴。

  参保者领取养老金时,每月可得到政府给予的养老金补贴,缴费的年限越长,得到的养老金补贴越多。参保者连续缴费年限满15年不满20年的、满20年不满25年的、满25年及其以上的参保人(不包括补缴年限),到60周岁领取养老金时,政府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养老金补贴20元、30元、40元。

  在玉溪市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安华眼中,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怎么也亏不了的事。他给记者举例:一个45岁的农民今年缴纳最低保费100元,相当于每月个人缴费8.3元,国家每年补助30元。如果他按规定持续缴纳了15年保费到60岁,按照现在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25%计算,他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2457元。根据国家规定的计算方法,他应该领到的“退休金”是2457除以139,再加上基础养老金60元,每月便可领取97.7元,一年可领1172.4元,是保费的11倍多。按此支付后,他的个人账户在领取139个月(相当于11.58年)后,余额为零,也就是到那时,参保人缴纳了15年的本息已被他全部领回。他72岁以后领取的养老金,全部将由国家财政支付。

  即使参保人死亡,个人缴费部分也可退还。根据规定,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如果死亡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缴费补贴(本息)外,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而参保人在领取待遇期间死亡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养老保险终止注销手续,政府将给予一次性丧葬抚恤费补助600元。
 
  城居保吸引力有点低

  新农保和城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均为每人每月60元,省、市、县(区)政府补贴标准也是一样的。只是在缴费标准上有差异:新农保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五个档次,城居保为每年100元至1000元十个档次。与农民不同,城镇居民没有保障基本吃饭问题的土地,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普遍觉得保障水平过低。

  李安华算过一笔账,按最高的1000元档算,缴费15年后,核算个人账户,加上现行国家规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和政府补贴,最后每人每月领取220元,对城镇居民“激励性”不大。

  70岁的贾大爷也对自己的生活算过一笔账。他是瓦窑社区四组的居民,两年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伴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被定为一级残疾。目前两位老人靠每月232元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加上170元的城居保养老金为生。而其支出:每月老伴注射胰岛素、治疗高血压的药费为350元,一个月吃40斤米需要80多元,今年菜价上涨,光是买一些白菜、豆腐等小菜,一个月下来就要300元。他说:“光靠目前的养老金很难维持生活,现在物价涨得厉害,希望养老金能够再提高一些。”

  今年58岁的市民李大妈表示,“60元能买30斤大米或仅够一个星期的菜钱,如果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仅仅是能保证一天有一斤大米,那对我们的吸引力确实是有点低。城市里消费高,每个月光吃饭就要四五百元,偶尔有些小病小痛,一去医院又是几百块钱没了。”

  “每月60元对于农村老人是一笔不小的现金收入,但随着物价变动,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并不高。”李安华说,不过,城居保从无到有,待遇从低到高,应该是一个建制度、广普及、再提高的过程。

  新农保和城居保虽然是两个险种,但在基础养老金和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投入方面实现了城乡统一,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决心。然而,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城乡一体化就符合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城乡生活成本差别。在农村,60岁、70岁的老人还相当于半个劳动力,蔬菜、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保障基本生活;而在城市,50岁以上的人就很难找到事做,而城市生活成本又高,就连喝水、上厕所都需要钱。因此在广覆盖之后,适当提高待遇水平是所有符合城居保参保对象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