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共护抚仙湖I类净水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增长速度换挡,到结构调整加速,再到增长动力转换,我国经济发展正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步入新境界。
澄江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澄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在全国实施河长制,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抓好抚仙湖保护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澄江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三大战役,立足三个“国际化”,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突出化石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县城”的相关报道。
抚仙湖,澄江人民的母亲湖。一直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抚仙湖的保护作为最重要的生态任务和政治任务,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好母亲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至今,抚仙湖依旧保持着I类水质。
2017年底,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在抚仙湖径流区内全面展开,铁腕“关停拆退”、加快“人退水进”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一年多时间以来,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关闭餐饮住宿服务经营户153户,关闭砂石料场、砖厂等37个,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557户,与此同时,沿湖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也全面启动。
2014年,许坤所在的马房村5组,以及广龙1组、2组和马房村6组的457户1498名村民,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村庄,搬离了抚仙湖畔。
采访:马房村居民 许坤
舍不得搬,但是抚仙湖的保护刻不容缓。
在大家看来,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村子,村民们对旧址的情感,始终无法割舍,但抚仙湖却因为沿湖村庄的退出而展现出新的活力。现在,在湖岸生态湿地的装点下,抚仙湖,这一湖净水正向世人展现出动人心魄之美。
良好的生态,是澄江县发展的根、本、魂。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2015年11月,抚仙湖径流区实现统一托管,打破了原来澄江县、江川区和华宁县“三县共治”的局面,这是对抚仙湖保护治理过往工作的总结,更是对今后治湖护湖的坚定“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澄江县两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扛起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严守抚仙湖保护治理的生态红线。通过产业转型、结构升级,推动流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近年来,澄江县坚持面源点源共治、源头末端并举、工程管理措施同施,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建设,对抚仙湖径流区常年种植蔬菜、重度污染区耕地全部实施休耕轮作,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深入开展“仙湖卫士”及“高原湖泊卫士”行动,以及全面开展截污治污大决战等,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同步落实,在环抚仙湖筑起了一道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网。
采访:玉溪市生态环境局澄江分局水污染防治科科长 陈欧
我们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环境安全为底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一是严把环保准入关,严守抚仙湖保护四条红线。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政策不符合、选址不合理等建设项目的落地,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二是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进一步探索环境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三是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对辖区内入湖河道、湖泊等加强监测力度,为环保执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以来,省委书记、全省总河长、抚仙湖河长陈豪多次来到抚仙湖畔,检查抚仙湖保护治理及区域规划建设,他强调:“抚仙湖是玉溪的“眼睛”、云南的名片。抚仙湖保护治理,最能体现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成效,也关乎云南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水平。要以辩证思维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坚决守住生态之基和发展之本,让深蓝抚仙湖的Ⅰ类水质世代传续下去。”
经过不懈努力,抚仙湖在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中位列第一,至今,依旧保持着I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