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小农业”发展“大农业”
打好“绿色食品牌”,农业生产是基础,精深加工是支撑,产业融合是关键。对于人多地少,发展受限的红塔区农业而言,只有通过转变发展理念,推进发展动能转换,才能推动生产结构优化,促进产品加工升级,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跳出“小农业”发展“大农业”,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打响“绿色食品牌”,促进乡村振兴。
盘清家底,选准发展路径
2017年,红塔区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区GDP比重2.4%,占全市一产业比重10.6%,全市排名第6位。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红塔区农业可谓是体轻量小。
红塔区粮食、蔬菜、烤烟、水果产量分别占全市的8.6%、6%、6.5%、5.4%,油料、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市的25%和20%,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市均不占主导地位。
红塔区常用耕地面积14.7万亩,占全市的9%,位列第7位。人均耕地面积0.76亩,低于全市平均1.2亩水平,位列全市第8位。农业人口19.5万,占全市14.4%。从发展空间看,人多地少的格局使其农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
与此同时,作为全市乃至滇中核心城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环境承载压力的不断加剧,红塔区农业发展空间正在被进一步压缩。
从狭义角度看,在红塔区的整个经济大盘中“小农业”现象日显突出。
地处滇中城市经济圈核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交通枢纽的红塔区,以其愈加突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达利园、贡润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兴业。滇雪粮油、猫哆哩、酱丰圆等一批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百信(云南玉溪百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金晟(云南金晟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出口企业贸易日趋繁荣。
今年上半年,红塔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6.9%,占区属工业总产值比重11%。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形成集粮油制品、肉类制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调味品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从广义角度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已成为红塔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业内认为,红塔区转换农业发展动能,推进“小农业”变身“大农业”,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在于——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层级,促进农产品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着力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生产要素,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推动提质增效
打造集种植、粗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让红塔区的小香葱香飘大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精品花卉,让红塔区玫瑰艳丽绽放。
红塔区在巩固提升粮烟种植水平,提档升级畜牧业的基础上,在坝区发展以小香葱为主的精品蔬菜种植,在山区发展以青花、白花、辣椒为主的夏秋蔬菜种植,全区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
引进荷兰独资企业玉溪迪瑞特花卉有限公司发展玫瑰种苗栽培,香港阳光基金投资的云南探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地建设新型花卉产业供应链体系示范区,培育本土企业发展盆栽小玫瑰……全区精品花卉及园艺苗木种植面积达1.5万亩。
与此同时,培育91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53个家庭农场,建成6个现代农业庄园,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户32户,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红塔区正紧扣质量强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原则,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围绕精品、特色、高效、绿色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猫哆哩”成为全国驰名商标,“滇雪”成为云南食用油行业领军品牌,“贡润祥”成为“中国太空第一茶”,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截至今年上半年,红塔区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达69户,18户企业通过“三品一标”认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户,预计年内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8亿元,同比增长8.7%。
红塔区正立足发挥区域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构建优质、安全、可靠的原料保障体系。紧扣消费转型升级需求,抓管理、强技术、树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数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
优化农业生产,提档产品加工,聚集市场资源,实施产业联动发展。红塔区正紧扣打响“绿色食品牌”主题,围绕结构调整主线,跳出“小农业”发展局限,推进“大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融合,迈向高端优质
祥隆小香葱种植基地、金山养殖场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新平台,红塔区农业生产开始迈出智能化新步伐。
云南猫哆哩集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玉溪汇滇宝商贸有限公司线上农产品销售额突破亿元,云南玉溪百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出口额突破7000万美元。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红塔区“大农业”对接“大市场”。
玉溪滇之极商贸有限公司、鑫农葡萄专业合作社、神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融盛草莓专业合作社相继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规范化管理。
应用“三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分区域发布种植和养殖技术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建成66个益农信息社,实现全区涉农区域全覆盖,晨鼎益农信息社入列全国百佳案例。
红塔区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建设,全面整合各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要素,促进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管理一体化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提升烟、畜、林、果,做强菜、花、药、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层次。
立足农产品加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新产品研发以及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提档升级,加快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立足“种全省土地、树红塔品牌、销全球市场”,打造总部企业,发展区外原料种植基地,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以大营街乡村振兴示范点、赵桅“生态田园·都市农庄”田园综合体、春和“春和景明”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支撑,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红塔区通过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大农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和聚集发展,促进“大农业”步入高端优质发展轨道。(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通讯员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