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而居的古道彝村竟然这样美——春日访元江坡垤村
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坡垤村。
村民捕捞鲜鱼。
坡垤古桥和古道。
鲜花环绕的坡垤客栈。
开栏语: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滇中大地上散落着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及传统村落,它们为玉溪的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玉溪,更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从本期开始,玉溪市民政局、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玉溪市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玉溪地名故事》,与读者共同分享玉溪地名故事,品味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悠久灿烂、独特多元的历史文化大餐。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初春时节的一天,记者一大早来到元江县东南、小河底河与元江汇合处龙马山上的坡垤村,想为这座美丽的彝族山寨拍上一张风光照。可是,大雾迷茫,整个村子就像一艘大船在烟雾中飘游。从小巷深处走来一位老人,他笑着对记者说:“这里是天堂,你来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老人名叫杨四勇,今年83岁,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了坡垤的古村、古道、古树、古碑、古桥,为记者详细介绍了坡垤的历史风物、景致奇谈。
据介绍,村内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村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森林山水相映衬,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掌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水波倒影,美在水中央,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其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风格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浓缩了具有彝族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人文环境和鲜活的社会生活。
依山而建临水居
清朝中后期,元江的普氏家族通过茶马古道行走于滇中与滇东南地区贩运食盐,因坡垤位于中途必经之地,且交通便捷,便在此安家立户。至清末民初,坡垤村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规模的聚落型村寨。
坡垤村依山势而建,秀美的山形和茂密的植被环绕着坡垤村。村落土掌房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元素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村落建筑古朴大方,从建筑单体造型结构到建筑群空间布局,体现了当地民族高超的建筑水平、浓郁的艺术气息和民族特色。
坡垤村整体山水格局为山环水抱,绿田围绕,山为实,水为虚,虚实相生,体现了彝族“背山面水,前耕后牧,依山傍田”的村落选址布局思想。村落整体坐北朝南,建筑为土木结构,属典型的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村落民居多为面积大小不等的“一颗印”式院落。
坡垤村落核心区建筑整体风貌较为协调,保存完整,街巷空间主要由建筑合围而成,有收有放,形式较为自由。村落中公共设施完善,呈散状分布,用水便利,为山箐水,对外连接的道路畅通。坡垤村传统建筑分布较为集中,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压,形成房顶,不漏雨水,可作晒场。有的人家则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房顶。建筑之间间距较小,可以从一户的房顶直接跨到另一户的房顶上,家家户户均有一个天井。坡垤土掌房为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坡垤土掌房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仰头望去,山坡上土黄色的土掌房鳞次栉比,壮观又优美。泥土上,一抹熟悉的暖色,给这个山环水抱的村寨增添了梦幻的氛围。傍晚,土掌房上升起缕缕炊烟,庄严肃穆又缥缈悠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传承和移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生活在这里的彝家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延续着独特的文化脉络,最终形成这些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元素的土掌房。
茶马古道中转站
茶马古道,从西向东贯穿坡垤村,这也成了这座古村得以存在数百年的基础。明朝中叶,由于省外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滇南的“鱼米之乡”石屏县逐渐呈现出人多地少的局面。为寻求出路,石屏人开始向西进入滇南的思普地区从事经商贸易,逐渐形成了石屏茶帮、盐帮、百货帮、烟帮等,其中以石屏茶帮最为有名。从此,石屏历史上出现了延续500多年的“走西头”热。坡垤村中这一条道路,其前身正是当年石屏人向西外出谋生、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行进踏出的茶马古道。
据杨四勇介绍,坡垤村可谓四通八达:往山下走可到普漂,从普漂渡江,可到红河县;从坡垤往北经尼白、大龙潭、南巴冲,可到元江县城;往山上走到洼垤,到南岔,可到小河底河;从坡垤往南可到邑慈碑、罗垤、扎巴垤,再转红河县;从坡垤往东北方向经高龙潭、臭水井、白租克、老茶吉、酒房,可到石屏县。
坡垤村中尚有古寨门,高约3米、宽约2米,建于清朝中后期,原为抵御土匪和野兽而建。现寨门南北两端已嵌入两侧的民居建筑内部,寨门结构已受到较大程度损毁,仅顶部保存较好。寨门现被临近的村民用来堆放杂物,已丧失寨门的功能。古桥,位于村东部,高约2米、长约2.3米、宽约1.5米,为清朝中后期村民集资所建,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四弦声声唱阿哩
彝族文化中,最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莫过于民间歌舞。彝族谚语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彝族群众善于唱歌,常常以歌传情,传递心声,而且以歌叙述历史,表达哀乐。讲述历史有古歌,诉说过去的辛酸岁月有苦歌,畅叙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田有牛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亲歌、迎亲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魂指路歌、怀亲歌……彝族中还有“弦子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之说。
坡垤村流传的阿哩调音色清脆嘹亮、和谐动听,唱词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词自然朴素、耐人寻味。阿哩调的种类颇多,有表达永世相爱的“真情调”,有赞美情人的“夸夸调”,有歌颂真挚爱情的“迎花调”,有男女相互试探心意的“试心调”,有倾诉衷肠的“分别调”,有失恋后充满幽怨的“失恋调”等。阿哩调中曲调基本上是一致的,歌词却不固定,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每逢传统节日,正是青年男女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自编自唱,倾诉思念与爱慕之情。
彝家客栈欢乐多
坡垤客栈偏居村子东南隅,临水而建,由3户农户房屋改建而成,占地240平方米。2019年9月2日建成后,由当地农民、县级非遗传承人白玉诺经营,经营范围包括住宿和餐饮。坡垤客栈的运营让外来游客有了落脚点,客栈接待区摆放的各色彝族手工艺品、客栈员工迎来送往所唱的阿哩调,为当地民族文化搭起了展示平台。
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悠久的彝族文字、绚丽的彝族服饰等,品尝土八碗等彝族美食,参与撒摩“阿哩”、彝族烟盒舞、彝族四弦等歌舞活动,体验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彝族能歌更善舞。彝语称舞蹈为“别切”。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格,舞蹈动作源于远古时代的狩猎、征战、采集、放牧、农耕及祭祀等。坡垤烟盒舞,是彝族聂苏支系的一种舞蹈,因流传地区在元江北岸,又称为江内彝族舞蹈。这种舞蹈因舞者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故名烟盒舞。烟盒舞清新活泼,身体在富于弹性的起伏中,手臂和手腕灵活舞动,配合得协调自然、轻快优美。
坡垤人跳烟盒舞自由洒脱,正如俗话所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烟盒舞有较高的技巧性,其形式多为集体性的圈舞,男女都跳,六人、四人、三人或二人都可以,也有表演性的小舞蹈,传说舞蹈动作有七十二套。
除了歌舞,自2023年以来,坡垤村每年都开展钓鱼比赛。客栈前水塘里的鱼都是纯生态放养,大多是三年以上的生态鱼,在畅享垂钓之余,可以品尝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体验环境优雅的民宿,感受别样的风俗人情。
走进坡垤,就走入了另一种生活。善良的老人、玩耍的孩童、俊俏的姑娘、跳舞的乡亲,还有屋檐下金灿灿的苞谷和火红的辣椒串,都在向你讲述着当地群众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安康幸福。
小档案
地名:坡垤村
地理坐标:元江县洼垤乡它才吉村委会。
地名来历:坡垤村,彝语。坡,芦苇;垤,小平地。坡垤意为芦苇坝。村民在此建村,故得名坡垤村。
地名沿革:坡垤建于清朝初期,最早由何、李二姓族人从石屏大水城迁此定居。1949年前隶属元江仁里乡,1950年隶属它才吉乡,1970年隶属它才吉大队,1987年隶属它才吉村公所,2000年隶属它才吉村民委员会。
中国传统村落:因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民宅错落有致,民族特色鲜明,2013年坡垤村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