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元江印记

发布时间:2023-05-25 来源:玉溪网

□ 玉溪日报通讯员 李霜蔓 杨满堂 刘政佳

禾下乘凉梦,五月稻花香。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的日子。在元江县,有一位71岁的傣族老人带着深切怀念,回顾了他与袁老在一起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的难忘经历。

每到元江坝子稻花飘香的时候,红河街道桥头社区曼费小组的白世祥老人总要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页地翻看。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杂交水稻育种试验的数据,也记录着他与袁隆平的友谊。

时光回到1975年,当时,白世祥在桥头大队担任农科员。那年春天,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来到元江,开展元江野生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实验。科研队选择在白世祥家的土掌房房顶进行水稻培育,40多天的时间里,白世祥与袁隆平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260千克杂交稻种苗。随后,这批种苗在元江推广,为袁隆平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水稻杂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白世祥介绍,他作为袁隆平在元江的“大徒弟”,从1975年至1976年底,他在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工作一年半的时间。袁隆平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做事原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科研,袁隆平还与当地群众一起劳作,每当遇到技术问题时,袁隆平都会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并示范。时间已过40多年,曼费小组的村民刀会仙对这位“泥腿子”科学家仍旧记忆犹新。她说当时袁隆平教大家栽秧,株距行距要多宽,他都会耐心地教。

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隆平的“种子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如今,依托国家普通野生稻元江保护区和元江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一代代的科研人在元江热土扎根,沿着袁隆平的脚步,坚持不懈,倾力守护着野生稻种质资源,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为水稻育种提供优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