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玉溪本地的各种野生菌陆续上市,市民闻香而来,购买尝“鲜”,野生菌市场交易火爆,“山珍经济”持续升温。
近年来,特色养殖产业如雨后春笋,在我市各地破土冒头,成为引领百姓迈向富足生活的强力引擎。梅花鹿与豚鼠这两种颇具特色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鲜少露面,却蕴含着创造财富的巨大潜力,如今正悄然蜕变,化作打开百姓增收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7月3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玉溪市分课堂第八讲在红塔区北城中学开讲。此次活动以“石榴花开”为主题,通过“萌芽”“成长”“开花”三个篇章,生动呈现了玉溪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教育实践成果。
53岁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是为了晋级职称,还是晋升职务?通海县秀山街道城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许艳斌给出了答案:“探求未知是件幸福事,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比金钱和名利更重要。”
在江川,传统美食——粉蒸菜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乡村的记忆和养生的智慧。近日,记者来到江川区江城镇,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粉蒸菜烹制技艺”的独特魅力。
中山大学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与同时创办的黄埔军校并称“一文一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10月在广州告急的时候,为避开日寇的战火,中山大学奉命迁移,先于1938年10月初迁广东西南部的罗定,经过一个月短暂停留后,又改迁广西龙州,辗转流离。前往龙州途中,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在征求迁移意见时,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信达(祖籍云南澄江县人)建议把学校迁至云南澄江县,并陈述了西迁澄江的理由。校方讨论后认为可行,便开启了中山大学西迁澄江之旅。
走进新平县平甸乡宁河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庭院被繁花点缀。曾经鸡鸣于野、犬走阡陌的小山村,如今摇身变为生态宜居、整洁有序、恬淡祥和的美丽乡村。
近日,新平县老厂乡组织部分共青团员开展“书香青春 强国有我”主题读书分享会,采用“领学+分享+ 研讨”的立体模式,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践,助力青年干部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