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5万元打造草根春晚 百姓当主角
“我要上春晚了!到时大家都要来看呢嘎!”
“春晚?春晚不是在北京么?”
“我们通海也有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在平常县领导开大会的会堂里演呢!”
随着春节的临近,通海县四街镇七街村菜农刘江艳的心情也一天天激动起来,一有机会就向乡亲们“预告”县里春晚的演出。作为一名农村普通文艺爱好者,有机会在县里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登台亮相,是开年以来最让她兴奋的事情。
2月6日,一台以“礼乐名邦 美丽通海”为主题的通海县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通海行政新区秀麓写字楼内的礼堂里开演,而这台时长100分钟的春节晚会仅仅花费了5万元!
老百姓的“文化大餐”
每年春节,为群众提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已是各地惯例。在通海这座小城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让这里的春节文化活动丰富诱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迎春花街吸引着八方宾客;大年初一的民俗文化展演将通海人引以为荣的本地文化呈现得淋漓尽致;从2011年起在初一晚举办的焰火晚会,如今已成了通海老百姓最爱的新年节目之一。
当然,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文艺晚会也必不可少,可花费多、排场大的晚会年年有、处处办,真正办出质量来的有多少?今年,通海县委、县政府将春节晚会的基调定在了“联欢”二字上。“要改变过去‘你在台上开心唱,我在台下抱手看’的僵硬模式,真正办出一台由群众当主角、受群众欢迎的高质量晚会!”从一开始,通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玲就全程参与了整个春晚的策划、编排,“这次的晚会由我们自己选材、自己加工,是一道独属通海老百姓的节日‘文化大餐’!”
为了保障节目质量,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组成导演组,从一月初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海选”,最终从上报的20多个节目中确定了16个。近一个月来,导演组与演职人员一起多次改进节目,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大家都抱着‘我要上春晚’的那种心态在准备节目,积极性超出我们预期!”晚会执行策划、通海县文产办主任旃双丽说。
菜农也能上舞台
晚上7点,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可容纳780人的礼堂已座无虚席,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聚集在这里,共享欢乐。
在《春之通海》的优美旋律中,晚会拉开了序幕。
刘江艳这次在春晚演的节目是一个不到5分钟的小品《审夫》。“老倌,我挨出克哈!”带着通海人熟悉的乡音,刘江艳在观众的笑声中出场了。在这个讲述党员结对帮扶故事的小品中,刘江艳饰演了一个识大体的农村妇女。“刚开始出场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不过后来就好了。今天当了女主角,感觉很好!”刘江艳在后台兴奋地说。
“以前完全不敢想,我们农民也能登上县里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今年31岁的刘江艳是七街村的一名菜农,家里栽种着香笋、花椰菜等各种蔬菜。她告诉记者,平时,村里的文艺活动就十分丰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也很多。这次县里办春晚,光七街村就来了30多个演员,表演了3个节目。“以前觉得这种规格的晚会都是由机关单位、学校里的专业人员来出节目。没想到,这次也轮到我们农村的文艺爱好者了,大家都为能上春晚而高兴!”
草根大联欢
虽然整台晚会仅16个节目,但却囊括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观众掌声、尖叫声不断。
演唱《我从草原来》、《山城湖》的歌声把通海的历史文化与钟灵毓秀展现无遗,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音乐的通海人李媛媛带来了歌曲《感恩》,来自通海四街镇七街村的农村小伙与同伴表演了歌舞《江南STYLE》,艺术团的小朋友们用舞姿展示了《春蕾》的活力,驻通武警部队的威风锣鼓队敲响了《盛世欢歌》……从阳春白雪的高雅到下里巴人的欢乐,尽在歌曲、舞蹈、小品、配乐诗朗诵、音诗画等不同类型的表演形式中抒发,洋溢出通海这座小城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历史积淀。
现场写春联送春联、吉狮献瑞发糖果,这些能让现场“HIGH”起来的互动环节更一次次把晚会推向高潮,实现了“大联欢”的效果。“今天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内容也很丰富,真正是我们群众的春节联欢晚会!”看完整场演出,假期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杨雨歆意犹未尽。
“这场晚会联欢的效果特别好!”紧绷着一根弦、跟进现场100分钟之后,曹玲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从主持到编排、演员,都是我们通海本地人,从农民、学生、教师到职员、退休工人都有。虽然大家不是专业演员,但演出来效果很不错!真正贴近了群众!”曹玲认为,一台自办晚会能够做到不愁人才、不愁节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海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民间文艺活动氛围。“就像这次,县文联里的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礼乐名邦艺术团、戏剧家协会都派出了优秀会员来参演,虽然他们都来自各行各业,但是一上台,都很专业!”
一台晚会花5万
“你们肯定想不到,这样一台晚会的总投入就是5万元钱!”通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彦富说。和动辄请大牌、花几百万办晚会相比,通海县此次用最少的资金办出了最好的效果。此次晚会没有邀请大牌明星,没有安排领导致辞,全程突出了节俭务实、群众联欢的原则。
“谁说不吃年饭就没了过年的感觉,大家吃着盒饭组织出这样的晚会同样年味十足。”在后台,参与晚会组织的一名机关干部将相机里的照片翻看给记者看:演出开始前,工作人员和演员们或站或蹲地在院子里吃盒饭,画好了妆的演员们毫不吝啬笑容,一旁的领导们也吃得开心……
“5万元的春晚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特例。今年春节期间,我们还举办春节书画摄影展、体育活动、民俗文化展演、‘大家乐’广场舞蹈大赛、青少年迎新春才艺展演、秀山旅游黄金周系列活动、文庙‘三礼’活动和焰火晚会等9个活动,总花费将控制在30万元以内。”钱彦富说,“这些不增加财政负担又受群众欢迎的活动,才是老百姓真正的‘文化盛宴’!”
同时,为了把晚会的效果发挥到最好,让更多的通海老百姓欣赏到自己的春晚,县电视台还对晚会进行了录播,准备在大年初一向全县人民播放。
记者手记
不吃年饭照样有年味
是不是不吃年饭、不走访拜年就没了年味?是不是得花大钱、请明星的晚会才能让老百姓叫好?这次,通海县花5万块钱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草根春晚”,把这两个问题给否定了。
通海县的春节联欢晚会虽是县委、县政府主办,但无论从内容形式到演员阵容,却可算是一场真正意义的“草根春晚”:没有专业演员,从主持人到演出人员全是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们中有种菜的农民、有企业职工、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部队官兵、有少年儿童、有退休老人,其节目所反映的也大都来源于通海人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
这样的春晚不像央视春晚那样高高在上,群众只可隔屏远观,却无法同频共振。互动交流、乡音乡情带给群众的是亲切感和自豪感——原来通海人也这么棒!
花钱多少并不决定带给群众快乐的多少。虽然通海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很多方面尚显粗糙,但这并不影响广大通海群众对它的期待与热情。春节,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参与的节日,只有真正做到全民同乐,让大家都能从心底里发出会心的笑,这才是最优质的文化食粮,也才是老百姓自己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