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元江洼垤遭遇吃水难 家庭收入四成被水“吃”

发布时间:2013-02-06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4日下午4点,烈日炙烤下,元江洼垤老茶己村委会白祖克村民小组的两位村民,挑着水桶来到村旁的蓄水池中,艰难地舀着水源点上薄薄一层水。

距离乡政府只有12公里的白祖克村民小组,由于山路弯曲难行,需要驾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水源点的最后一点浑水成为村民的救命水。

  这个冬天,元江县洼垤乡几乎滴雨未下,这已经是这个地方连续第五年干旱了。五年来,元江一直是我市最为干旱的县份之一,而洼垤又是元江旱情最严重的地方。

  截至目前,洼垤已有21个自然村出现饮水困难,涉及886户3500余人、8002头牲畜,全乡自来水供应正常的只有19个村,供应不正常或已断水的有41个,大部分村组自来水已实行限时限量供应。

  春节将至,春耕也将开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记者来到洼垤乡最东边的老茶己村委会白祖克村民小组和最西边的它才吉村委会野猪塘村民小组,希望通过走访这两个洼垤旱情最严重、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看看洼垤人在这场旱灾中正在经历的生产生活和所做出的努力。

  村民方智华说:“两年来,用于支付拉水的汽油钱就达到4000多元,占到家庭纯收入的四成。”

  在白祖克村民小组旁,一个大大的蓄水池已经干涸见底,蓄水池旁的水源点已经流不出半滴水。这是白祖克村唯一的水源地,这里已经连续五年干旱,五年来池子就没有满起来的时候。

  4日下午4点,烈日炙烤着这片大地,白祖克的一个村民挑着水桶来到这里,在蓄水池旁徘徊片刻之后来到水源点。虽说已经没有水能够从山上流淌下来,庆幸的是蓄水池里还有一小层水勉强可以舀起来。他放下扁担,拎起水桶弯下腰,一瓢瓢艰难地往桶里舀水。5分钟后,两个小桶里盛上了艰难得来的半桶浑水,让他面露喜色。
   
  四成年收入都花在用水上

  方智华说:“两年来,用于支付拉水的汽油钱就达到4000多元,占到家庭纯收入的四成。对我来说,吃水成本太高了,但又是不得不支付的开销。”
 
  方智华是白祖克村的村民,打小就在这里长大,如今女儿已经出嫁,家里还有妻子与丈母娘。这些年来的干旱,让方智华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

  连年干旱,方智华不得不将全家收入的四成用来拉水,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方智华说:“我们这里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的是烤烟,前年我家烤烟卖了不到2万元,去年由于受冰雹灾害破坏,毛收入只有4千元,两年总收入2万元,抛开买煤的不到6千元、买化肥的5千多元,我家两年的纯收入一共是1万元。但这1万元中,我用于支付拉水的汽油钱就达到了4000多元。对我来说,吃水的成本太高了,但又是不得不支付的开销。”

  据老茶己村委会副主任李学文介绍,其实,除开村民们自己拉水外,村委会这边一个星期还要确保为白祖克村拉4车水,1车水有四方多,每车要320元,一周下来,仅白祖克村就要5千多元的拉水费。

  在方智华家中,记者看到天井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桶,这些桶都是用来蓄水的,而今却空空如也。桶的上方有一些小管子从瓦沿边垂下,“下雨时我们就靠这些小管子来收集雨水。去年下了几场雨,但都很小,基本没蓄到水,现在吃水主要是到自己家小水窖去挑或是靠村上送”。

  在白祖克各村民家中,蓄水工具除了这些水桶,就是小水窖。方智华说他家一共有5个小水窖,都在自家附近的空地里,有2个会漏水,能够蓄水的只有3个,而且现在里面仅有不到两方水了。谈到这些,方智华不免显得有些担忧。连年干旱使小水窖很难蓄到水,如今方智华家共有3口人,家里养了几头猪和牛,一方水差不多能够用10天,自家水窖目前蓄水量只能在没有送水的时候补上,平时并不敢多用。前几天杀年猪时,方智华骑着三轮摩托去三公里外的地方拉水,一次拉200公斤,一共拉了4次,运费约合80元。为了拉到干净的饮用水,最远一次他甚至跑到离家10多公里的地方。

  吃水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必须是斤斤计较的:一盆水在多次使用后,最后用来喂牲口,这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年下来这里很多农户用水支出都占到其家庭收入的四成多,这样的压力对于生活在山区的普通农户来说实在有些难以承受。
   
  记忆中的白祖克

  方智华感慨:“我们小的时候,村庄周围的山上全是葱翠茂密的树林,青山环抱村庄、清泉绕村而过。”

  面对连年干旱,57岁的方智华感慨不已。“我们小的时候,村庄周围的山上全是葱翠茂密的树林,青山环抱村庄、清泉绕村而过。山上有不少树又粗又大,一个人张开双臂也抱不过来。那时候只要碰上雨季,山上就会有水流下来。村子旁边有个池塘,雨季到来的时候都有水。除了村旁的池塘,只要是山脚低洼的地方都会有水,泉水清甜,根本不愁喝水。”方智华向记者描述着几十年前的白祖克。

  家在附近村子的村委会副主任李学文听到方智华的描述后,也补充说:“那时的生态很好,这一带的山林里面有不少熊、豹子、麂子等野生动物。我们去乡上上学,一路上要穿过树林间的小路,树木遮挡着天空,仰头望去,高大的树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有一次,我们还在路上与豹子碰了个正着,还好那时候我们上学都是十几个人结伴而行,否则自己根本不敢上路。”

  方智华站在村口的高地上,眺望远处的群山,眼中似乎又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森林。

  白祖克村民的觉醒

  方智华颇有感触:“要是当时能保护好村庄周围的森林,再加上使用化肥、改良种子、科学种植手段和政府优惠政策支持,我们的生活该多好啊!”

  白祖克村环抱在群山之中,群山上,老人们描述的树林早已不见踪影,光秃秃的山包格外刺眼,山上是一块块被人们用农具开挖出来的规整山地,一些土地已经荒芜。

  “在我的印象中,1973年以前的白祖克周围森林繁茂。之后几年,人们不断毁林开荒,将周围能够开垦的山林都改为耕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带的树木就基本被砍没了,放眼望去,能够看到的都是耕地。”方智华回忆。经过那个年代的开垦,苍翠的森林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来种庄稼的坡耕地。

  连续五年干旱,在方智华和村里很多老人眼中多少有些人为因素。方智华说:“以前那么好的植被都被砍掉了,现在剩下光秃秃的山顶,自然就没水了。”方智华解释不来为什么植被被砍光之后,这里慢慢变得越来越干,但对于缺水与山上的树木被砍光这一点他是很确信的。

  方智华面对如今的白祖克颇有感触,他说:“那些年开荒是为了多种地保口粮。要是当时能够保护好村庄周围的森林,加上近些年来使用化肥以及种子改良,再有一些科学种植手段和政府优惠政策支持,我们的生活该多好啊!”

  如今,与方智华有同样想法的白祖克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保护生态、恢复植被才是根除这里干旱的关键。

  洼垤生态建设正在推进

  乡党委书记黄文康坚定地说:“我们已将生态恢复列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但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

  面对干旱,洼垤乡党委、政府也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委书记黄文康说:“近几十年来,我们洼垤的森林被人为破坏后,整个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这个地方水很多、田很多,而现在这里十年九旱,与植被减少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们已将生态恢复列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洼垤实际提出了五个严禁:第一严禁森林火灾,第二严禁乱砍乱伐,第三严禁毁林开荒,第四严禁违规采脂,第五严禁私挖乱采。同时,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果产业。通过这些举措,洼垤这几年的森林覆盖率慢慢有了回升。”

  “我们知道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站在乡政府办公楼上,黄文康看着对面光秃秃的山包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