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养生那些事 专家:要避开养生误区
养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里,《黄帝内经》里则主张“治未病”,通过养生来延年益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亚健康人群广泛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养生人群也由老年人向年轻人急速扩展。就此情况,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注重养生的市民和相关专家,分享他们的养生故事与养生方法。
爱生活 爱健康 爱养生
她一开口说话,开朗的性格便展露无遗:“我叫姜增昆,今年64岁。”紧接着,她咧嘴一笑,来了一句:“还小呢!”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姜增昆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当天早晨遇到的人和事:“今天早上,我去菜市场,我先后遇到了两个老同事,一个比一个苦大仇深!一个不喜欢自己儿子的对象,一个说女儿的婆婆对女儿不好。”于是,姜增昆花了很长时间,乐呵呵地开导了她们。“老人就像旧衣服,不能碰,一碰就坏,所以养生很重要,心态好、心情好是养生的根本,知足常乐,学会感恩,做一个阳光老人才能有幸福感。”姜增昆笑着说。但在两年前,姜增昆并不像现在这样乐观和快乐。姜增昆曾是一名护士,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老伴的脾气比较倔,她也懒得理,都按照各自的方式过着日子,生活呈现的都是灰色调。后来,姜增昆在老年大学学习了养生课程,从《实用养生学》到《老年幸福心理学》,让她茅塞顿开,观念先行,行动上也跟进:晨练,吃好,最重要的是要开心,她渐渐变得乐观、开朗了。姜增昆开始积极主动地跟老伴沟通,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现在每天晚上老两口都一起散步:“虽然不是手拉着手,但老两口并排着走,有时候路人也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她对自己的转变和如今的生活自豪不已,幸福感溢于言表。
说到亚健康,处于超强工作与生活压力下的广大中青年人群最有发言权了。周捷在事业单位工作,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今年32岁,按说正值壮年,但他却说,人一上了30岁,精力、体力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了,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小孩吃喝拉撒睡哪样不要钱?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翻天,小孩用品都很贵。我儿子现在上早教班,每周两节课,一节课100元。我工作上的事情很多,常常要上夜班,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照顾小孩了,我根本没有娱乐、休闲时间。”身体好才能照顾好家庭,从长远打算,周捷开始注重养生:“首先从心态上‘阿Q’一点,放宽心;吃好睡好,‘早喝蜂蜜晚喝奶’,清淡饮食,多吃大枣养胃,常喝营养粥;每周打羽毛球,游泳。坚持下来,个人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
来自新平漠沙的解爽是玉溪师院一名大三的学生,别看她小小年纪,自从6年前逛书店时买回了一本讲人体经脉与养生的书籍后,她就爱上了养生。她说,身心健康让她感到愉悦舒适,所以在养生的问题上她一点也不偷懒:宿舍里摆着《人体经脉学》、《细节决定健康》、《经脉减肥》;按摩脚底和敲打背部的工具也摆在显眼的位置,方便随时使用。解爽随身带着水,隔一会儿就喝一点,说是让人体保持在有水分滋养的状态,也有利于排尿、排毒。要是遇上消化不良,解爽就用“艾灸”:“很神奇的,可以感受到肠胃在蠕动,肚子咕噜咕噜响,很有用。”有一次,外婆耳鸣,解爽按压住外婆耳根的一个穴位,一分钟就搞定了。在解爽看来,养生无处不在:多吃五谷杂粮,注重荤素搭配;坐可按摩敲打经脉,立可进行“腹式呼吸”,卧可按摩腹部及全身、冥想、放松……
养生的热潮,渐渐席卷了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每一个人。
养生之重在于养心
85岁的潘勋涛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一辈子干化工行业,劳累太多,早年就患了高血压、冠心病、快慢综合征,心脏很不好,是医院里的常客。”后来,潘勋涛开始学习养生知识,并付诸实践:规律生活,早晨6点多起床,晚上9点多睡觉;早晚按摩半小时,尤其是按摩穴位保护心脏,睡前温水泡脚10到15分钟;天晴时出门晒太阳、散步半个多小时,看书、打桥牌、跳舞、打太极拳。“充足睡眠8小时,每天午休,增加静养、净心的时间。让心静下来、净下来才是养生的根本所在,心情好抵抗力才能提高。”潘勋涛说,这两年他已经很少住院了。
64岁的李玲,从银行退休后患了抑郁症,一天到晚焦虑不安,因为失眠,长夜漫漫备受煎熬,在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每住一次院都是三四十天。那时,她多次有了轻生的念头,想到儿女和家庭才强忍了下来。现在,李玲的病情好了许多,很久没住院了。改变的机缘在于她在老年大学学习了《实用非药物养生学》和《老年幸福心理学》,她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有一个坦然的心态,不要强求别人。原来,此前她与丈夫性格不合,感觉自己未找到可托之人。现在,她终于解开了心结,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安然相处,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所有热爱养生的人无不提到这点:养心才是重中之重。中国古老的养生学向来讲究形神共养,由养心带动养生,正如姜增昆开导老同事时所说的那样,心情好才是养生之本。姜增昆笑着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翻过去了,今天是什么?太阳每天都是热的,今天怎么过?对老年人来说,睁开眼睛还活着,该干嘛干嘛去。只要心情好,吃什么都香。人生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老天的事你老人家能管吗?别人的事,你也管不了。我说这个小伙子很不错,女儿你就与他交往吧,可女儿不愿意,你能代替她去与之交往吗?不能!所以只要是子女们开心的事,就随他们去。只有一件事能管,自己的事。最多孩子们说今天来吃饭,老人高兴,多做几个菜,这就是自己的事,你能管,别人的事管不了。”
玉溪师范学院教授吴正荣从1981年起即从事国学禅修、易医养生、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他说,很多疾病的产生源于心理郁结,养生首先就是要从心理、精神上来调节,再通过打通经脉、调节阴阳、旺盛气血等修炼手段,辅以针灸推拿、穴位按摩、食疗等具体操作方法,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幸福生活的目的。
专家话养生
吴正荣:要避开养生误区
人物名片
吴正荣,玉溪师范学院教授。从1981年起即从事国学禅修、易医养生、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以《黄帝内经》结合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编出一套整体、全面进行人体生命养生保健的理论方法,开创了《优质睡眠养生学》、《非药物养生疗法》、《人生幸福学》等课程。
吴正荣的工作室干净古朴,长桌上摆着茶具,白墙中央放置了一块白板。从教几十年的他早已桃李满天下,身边随时有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寒假到来,玉溪师院的大部分学生已归家,却仍有几名留下来跟随吴教授学习禅修。采访的这天,他们与老师围炉品茶话禅学,让人想起古远的孔孟私学时代,清谈之间便产生了《论语》这样流芳百世的古文经典。
吴正荣从事易医养生、禅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已有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初,心理健康还远未受到关注的时候,吴正荣就极有前瞻性地开始从人的心理层面探寻生命健康机理。现在,人的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他主张“治病于未病”、“三分治疗七分养”,通过以心理调节为本的自我调节,锻炼人的心理能力,调动自我康复的免疫功能。
吴正荣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一生著述丰富,育人无数,课余还常在市老年大学、党校、司法系统等地开展公益讲座,2012年吴正荣在聂耳图书馆连续开讲了16期的“人生幸福”系列讲座与正心读书沙龙活动。专注养生30年,吴正荣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不久前,一位美国作家还千里迢迢找到吴正荣,向他探寻古老中国养生学的真谛。美国作家说,在美国,养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运动,养生文化热潮席卷了全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养生的热潮中来,也有很多人没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反而事与愿违、南辕北辙。那么养生有什么误区呢?吴正荣说:“养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是血压高,有人想美容,解决方法当然就是不一样的。养生渗透到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应找准症结,对症‘养生’,而一切的症结,都应从心灵深处来解决。”
吴正荣提醒大家:一是不要过分听取社会上的一些见解,很多保健品的推销只是商业的炒作,价格虚高或功用名过其实,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二是不要轻信宗教迷信、各路“大师”,应该经常到医院体检,科学规范地治疗疾病。对于一些慢性病,养生要跟上,不能过度依赖药物。人体具有自我康复的机能,通过养生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三是养生不能代替治疗,不能有病不看。
养生达人
孔繁萍:合理运动才健康
一个晴好的清晨,记者在市老体协办公室里见到了孔繁萍,她是市老体协副主席、中医副主任医师。阳光从玻璃窗里洒进来,音乐播放器里播放着节奏感强烈的舞曲,茶杯里冒出缕缕热气,孔繁萍抬着一本书,在屋里来回地走动着。孔繁萍学医出身,曾在老年大学教授中医保健课,也常被社区邀请开讲座,给老年人讲授保健养生知识。看到来听课的老年人那么多,座位都不够,让她深切感受到社会对养生知识的需求以及政府在普及国民保健知识上的力度实在不够。
“我的身高是1.53米,体重一直维持在45公斤左右,是健康体重。我很少生病,很少发脾气,因为我也很注重养生。”68岁的孔繁萍面色红润、思维清晰、讲话有条有理,她对自己的健康程度很满意。她饮食清谈,素食占到七成以上,肉食就吃一些蛋白质优质、好吸收的鱼虾类,还吃维生素片来补充维生素B6及微量元素。“中国人大部分缺硒,会导致心脑血管不好,产生克山病等,所以补硒很必要。我的选择是善存银片,不仅可以补充硒,还可以补充钾、钙、锌等老年人需要的元素。”孔繁萍说。养生少不了体育锻炼,孔繁萍喜欢跳交谊舞、打乒乓球,或是在家里模拟跳绳,使全身各部位都得到锻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医主张人要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天人合一,所以要根据四时的变化,依据不同的年龄、体质采取不同方式的运动。”孔繁萍说,运动可以促进消化,加强心脏的跳动,加快呼吸,增加肺活量,吸收氧气,促进新陈代谢;运动还可以释放精神压力,使心态平和、容光焕发。
孔繁萍说,运动对形体、胀气、精神都有好处,但运动也要讲究方法。如何运动才健康呢?她建议大家:首先,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安全。70岁以上的老人不可参加危险性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等轻缓的运动方式。其二,运动要有量,要注重时段。70岁以下人群的运动强度以达到“靶心率”,即运动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为最佳。平时很少运动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运动。每人每天应有半小时以上、每周5次的运动,这才算体育人口。但也不能运动过量,那样会损伤人体。阳光明媚的时候运动最好,太阳没出来时空气含氧量低,不宜出门,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早晨7点是一个危险时段。其三,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运动方法。人都是要运动的,但有的人腿脚不好怎么办呢?他们也要伸伸腿、拍拍手、翻转身体、扭扭腰,坐轮椅的人如果毫无运动肌肉会越发萎缩。有些农村留守老人,既要做田间劳动,又要管留守孩子,还要做家务,运动强度已经很大了,这时他们就需要放松全身筋骨,筋络按摩对于他们是最适合的养生方式。
“动则生阳”,孔繁萍呼吁大家合理运动,唤醒人体自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