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十年
“三山三河三片区”的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玉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曾永洪 摄
玉溪,越来越美了,天蓝水碧空气清新,越来越宜居好在。
这不仅是玉溪人的切身感受,也是很多来玉客人的直观印象。
2008年10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来到玉溪,他抑制不住地连连夸奖:“云南还有这么好的地方,风光旖旎,像欧洲的小城一样。”
谭利华,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他说,能够在玉溪演出我感到很幸福!我去过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演出,他们的城市建设能做得好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是,玉溪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发生的巨大变化,确实让我很吃惊。
马盖斯·卡迈勒,突尼斯驻华大使馆参赞。他说,头一次到玉溪来,感觉像是回到了家,因为这里的天空也是蓝蓝的,有洁净的空气、生态的环境。
这一切变化都与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的努力分不开。
2003年,生态文明建设拉开大幕
生态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在抚仙湖畔作出了要以“一流生态、一流水质、一流旅游”保护开发抚仙湖的指示。随着抚仙湖水质从II类恢复并保持为I类,今天,抚仙湖已经成为玉溪旅游走向“世界知名”的最宝贵资源,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10年来,我市旅游接待人数从2003年的386.3万人次增至2011年的1308.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7.3亿元增至57.1亿元。
这是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回眸2003年,玉溪面临着生态优先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
玉溪是全国闻名的烟草经济大市。然而,随着“两烟双控”和国内烟草市场的变化,1999年以后,玉溪经济结束十多年来的高位增长一路下滑,GDP总量从1998年的327亿元跌到2002年的2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6亿元下滑至22亿元,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传来一个更为严峻的消息:受环境恶化影响,抚仙湖水质从Ⅰ类下降为Ⅱ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下降为劣Ⅴ类,“三湖”全面出现生态预警。
经济如何高速增长,江河湖海怎样休养生息?这是摆在市领导班子和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2003年,玉溪市委二届一次全会果敢地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战略。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创建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10年努力,擦亮“三湖”明珠
践行“生态立市”誓言,玉溪打响了生态建设第一场战役——以科学保护治理利用“三湖一库”为重点,依法治山、治水、治污染。
含着眼泪取缔燃油机动船。沿湖群众牺牲自身利益,抚仙湖沿湖三县迅速行动,禁止了抚仙湖278艘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的营运,取缔了1862个捕鱼燃油机头和电机,消除每年70多吨油污渗入抚仙湖。
铁下心肠关矿。关停帽天山周边的14个磷矿开采点,关停磷化工企业3户,价值200多亿元。
冒着风险拆除沿湖违章建筑16万平方米,搬迁农户585户,拆除企业62户,沿湖409.2亩鱼塘全部退塘还湖。
同时,一大批环保工程上马。10年间,玉溪成功完成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彻底截断了星云湖流入抚仙湖劣质水。累计投入25.8亿元,实施181个项目,全面完成了重点水污染防治目标。加大了保护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力度,有效控制点源面源污染。
2010年,市委书记孔祥庚深入澄江、江川基层调研,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在总结抚仙湖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退二调三保”的抚仙湖保护新战略。实施一年多来,抚仙湖沿湖100米内退田还湖7900亩、退房2.9万平方米,在沿湖海拔1722米到1900米的径流区,调整产业结构1.5万亩,保护森林38万亩。
10年努力,玉溪“三湖”保护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抚仙湖水质保持I类,保护治理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中国保护最好的淡水湖,成为国内贫营养湖泊保护治理的典范,受到国务院充分肯定,并进入国家投入保护的层面,成为全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典范。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有所好转。
与此同时,玉溪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道脉络,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同时,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批资源聚集型、节约型项目按照新的生态布局落户玉溪,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纷纷被关停。10年里,全市淘汰小炼铁高炉33座383万吨、小水泥立窑70座498万吨,关闭51个环保不达标的矿山矿点,对140户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7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9%。生态建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现实而又有巨大潜力的主导因素。
10年奋斗,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渐行渐近
“十一五”以来,我市抓住泛亚铁路和昆曼公路大通道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综合利用山水林地资源,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流的现代宜居生态城市。
2005年以来,是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最快、成效最好的一段时期。短短几年里,实施了玉溪大河改造、东风水库除险加固与路坝合一工程、聂耳文化广场、出水口生态公园、红塔生态园、棋阳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目前,“三山三河三片区”的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成功地打造了集流水、灯光、名木古树、文化为一体的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和低碳、高科技企业云集的32平方公里研和新型工业园区。“三水归流”,路坝合一,金柿、银杏与名木古树,“两湖大瀑布、十里柿子树”等景观远近闻名,玉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给玉溪平添了许多城市魅力,中心城区成为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玉溪荣获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等称号。
和中心城区同步,各县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加大,围绕景区景点建设、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兴建宜居家园。易门“滇中水城”、华宁泉乡广场、通海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戛洒镇景苑新区开发、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运营,解决了一些严重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问题,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红塔区、江川、华宁等6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峨山县荣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新平、易门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县城,江城、化念13个城镇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36个乡镇被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