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沃土变荒地 玉溪石漠化防治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2-06-25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图为易门十街乡脚家店村土地因严重石漠化而无法栽种农作物。

 
 
石漠化治理中,易门龙泉街道蔡营村投资26.4万元实施坡改梯400亩。 


 
修建小水坝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护林员巡查易门大箐流域封山育林区 市发改委供图 


 
华宁通红甸乡大龙树村的地表岩石裸露、植被稀少。 

 

因为严重石漠化,易门小街乡普厂村的烤烟差如人意。市发改委供图 

  6月25日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结合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于近期就我市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走访。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我市并不存在沙质荒漠化,但玉溪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和岩溶地区面积较大,有1931平方公里,石漠化非常严重,面积达788平方公里。其中,又以易门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达366平方公里,占全市石漠化面积近50%,治理迫在眉睫。

  石漠化的恶性循环

  市发改委农经科科长夏家寿介绍,石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后的又一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家把岩溶地区的环境视为一种同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其带来的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夏家寿说:“岩溶地区石漠化带来最突出的生态危害就是会造成严重缺水干旱。主要原因是降水、地表水会很快从裂隙、溶洞、漏斗等特殊岩溶地貌中渗入地下,难以蓄水,造成地表缺水。第二点危害是缺土失地。因为石漠化地区的先天地质环境和气候因素,会导致山体陡峭、破碎、土壤剥蚀严重、土层薄。加之由于耕地缺乏,岩溶地区群众被迫在小面积岩裸面开荒种地,农作物产量极低。此外,石漠化还会导致水土流失,我市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特别是大雨、暴雨较多,由于土地石漠化,强烈的地表径流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所有这些又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森林面积减少,必然造成大量物种消失,自然灾害频发。这就是石漠化土地带来的恶性循环。”
   
  六县区土地存在石漠化

  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分县统计表》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有6个县区存在石漠化土地,分别是红塔区、江川、华宁、通海、易门、澄江。其中,易门的石漠化面积最大,达366平方公里;华宁189平方公里;澄江136平方公里;红塔区石漠化土地最少,但也有16平方公里。

  由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写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指出,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存在和形成,主要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人为因素是加剧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目前,我省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9000多平方公里,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6.83%;自然因素造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为9560平方公里,仅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3.17%。

  市林业局调研员董志明说:“岩溶地区主要是石漠化,岩溶地区地表水漏失严重,缺少水土,植被生长困难,地表破碎陡峻,加上水土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土层浅薄,这些都是诱发石漠化的自然成因。”

  在《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几种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火烧、工矿工程建设等是造成石漠化的罪魁祸首。
   
  石漠化让农户生产生活更艰难

  易门县是我市石漠化最严重的县份,根据云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1/10万遥感调查,易门共有岩溶地区面积近584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达366平方公里,占该县国土面积近24%,占岩溶地区面积近63%,有潜在的石漠化土地面积58平方公里,属于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县份。主要分布在绿汁、铜厂、小街和十街4个乡镇。其中,又以铜厂乡底尼村委会、铜厂村委会和小街乡的甲浦老黑山等地石漠化最为严重。

  近一年来,记者曾数次到易门的十街、铜厂、小街等乡镇采访旱情。在铜厂乡的底尼村委会,随处可见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田间作物因旱绝收;在小街乡普厂村委会,由于土壤含沙量太大,地表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采访中,普厂村委会下普厂村民小组村民苏加福告诉记者,当地农田沙化严重,保水不足,山地中石头太多,影响了耕种,导致作物日益减产,众多村民只有选择外出打工。

  省上的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易门县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积呈现扩大趋势,很多地方地表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部分村庄由于严重缺水或山体滑坡不得不异地搬迁。
   
  易门试点治理石漠化100余平方公里

  易门的石漠化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重视,2008年6月易门被列为全国100个、云南省1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县之一。当年,省发改委等部门就立项对易门等12个县实施石漠化综合试点治理。两年多来,易门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工程进展顺利,2008、2009年两年的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并开始显现出一定效益。

  易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范围为大箐、棚苴、草箐、老吾4个小流域,项目区岩溶面积330余平方公里,占该县岩溶面积的64%,石漠化面积224平方公里,涉及龙泉、浦贝、十街、绿汁等5个乡镇(街道)的14个村委会,这个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318平方公里,占易门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8%。

  自2008年以来,易门县在该区域内开始实施封山育林、营造人工林、坡改梯、修建引水沟渠等工程,项目总投资达2600余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100余平方公里。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在这个治理范围内,易门已经实施了封山育林近9万亩,人工造林26000余亩,坡改梯3800亩,修建了引水沟近30公里,还修筑了小坝塘4个、拦砂坝2座、小水池32个,生态环境已有所改变。

  “我们必须加快石漠化治理,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这对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相当重要的。易门县经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一件好事,值得肯定和报道。”市发改委农经科主任夏家寿说。
   
  全省防治工作启动

  在12个试点县的治理工作收到效果后,全省石漠化治理工作也拉开了序幕。

  今年5月31日,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等部门联合签署云发改农经(2012)897、898号文件,决定对全省65个县开始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我市的红塔区、易门、江川、华宁、通海、澄江6个县赫然在列,这标志着我市更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即将展开。

  在省发改委签署的文件中显示,今年,我市将治理岩溶面积约171平方公里,分别是红塔区30余平方公里、易门30平方公里、江川29平方公里、华宁30余平方公里、通海30余平方公里、澄江21平方公里。在这些整治中,红塔区飞井海、清水河流域;易门大沙河、岔河、老吾河流域;江川捧寨河流域;华宁矣则河、布沼河流域;通海红旗河、大新河流域;澄江东大河、海口河流域将成为整治重点。在这些整治区域内,将会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草地建设等林草被保护与建设项目,也会有坡改梯、输水管及沟渠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

  【新闻链接】

  荒漠化:

  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等。
   
  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如我国西南),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这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也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