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尾抗浪鱼苗投放抚仙湖 补充和恢复种群资源

参加放流仪式的嘉宾把抗浪鱼苗放入抚仙湖
6月6日,澄江县禄充风景区波息湾,市内外百余嘉宾云集抚仙湖畔,参与主题为“保护水生资源、修复水生生态”抗浪鱼增殖放流活动,细心护送抚仙湖的小精灵们回归母亲的怀抱。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建甲宣布放流活动开始。
本次放流活动由农业部珠江渔业管理委员会、省农业厅、玉溪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抚仙湖管理局、市农业局、共青团玉溪市委承办。
放流仪式上,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对连续五年来的抗浪鱼增殖放流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放流活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提高生态质量之举,对维护珠江流域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副市长周继武向来宾介绍抚仙湖抗浪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他说,抚仙湖抗浪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是我市坚持环境优先、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坚持致力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具体实践,是改善抚仙湖水生生态、维护沿湖群众长远利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宣读了此次增殖放流的抗浪鱼鱼苗规格、质量和数量以及物种鉴定及检疫报告。随后,参加仪式的嘉宾们乘船进入抚仙湖,把100万尾抗浪鱼鱼苗放归抚仙湖。
据了解,渔业人工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沿湖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自2007年首次组织实施一年一度的抗浪鱼放流活动以来,五年中累积投放鱼苗377万余尾,使抚仙湖抗浪鱼种群资源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恢复,在保护抚仙湖水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抗浪鱼产量恢复至7吨
记者从6月6日举行的2012年抚仙湖抗浪鱼增殖放流活动中获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抚仙湖抗浪鱼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有效恢复,产量达到了7吨,持续五年的抚仙湖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据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永新介绍,受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的委托,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对我市五年来在抚仙湖所开展的抗浪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和效果评价。2007年至2011年间,共向抚仙湖投放规格3厘米以上的抗浪鱼鱼苗377万尾。调查表明,抚仙湖抗浪鱼产量逐年增加,到2011年已达到了7吨,种群得到初步恢复,增殖放流活动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上的成效开始显现。
抗浪鱼作为抚仙湖特有的经济鱼类,在玉溪乃至省内久享盛誉。近20年来,由于产量急剧减少,导致价格暴涨,由每公斤几元、几十元上涨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而近几年抗浪鱼价格保持在每公斤500至700元之间,是鲤鱼、鲫鱼等普通经济鱼类价格的数十倍,按2011年7吨的产量计算,可为渔民带来350万至490万的收入。
生态效益方面,五年来的抗浪鱼人工增殖放流,在优化水体种群结构、保持物种多样性、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维护渔业水域环境、形成区域游乐场、减轻水域捕捞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抚仙湖渔业管理和技术部门在人工增殖放流抗浪鱼的同时,积极开展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等其他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工作。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使抗浪鱼的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对改善抚仙湖土著鱼类种群结构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