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创建全省文明城市

构建民主公正法治环境 创建文明和谐幸福城市

发布时间:2018-05-15 来源:玉溪日报

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部门紧紧围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谐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抓好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特殊人群管控、法律援助等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文山村法治文化长廊为村民们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法治文化宣传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从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法治文化长廊建成后,当地的村民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文山村辖11个村民小组558户1930人,文化长廊就建在村委会、文山完小、文山新小组所在地坝埂,长80米、宽6.7米,设有法治园地、宪法、法律格言、法律知识、案例警示灯等七大块,这里是群众劳作之余休闲的最佳去处。去年初,文山村法治文化长廊项目被列为2017年“省级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示范点”。

类似文山村的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全市共有30余处,这是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打造民主公正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2016年,我市正式启动“七五”普法规划。规划实施以来,司法行政部门通过“法律6+4”“互联网+法治宣传”等行动,积极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及我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的举措、亮点。同时,在全市623个村(社区)开展了“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81个、民主法治社区29个、法治单位89个。在坚持对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方面,组织全市公职人员参加全省在线学法活动,共2144个单位50229人参加考试。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玉溪八中等五所学校创建为依法治校示范点学校,通过校园模拟法庭、律师宣讲团送法进校园、家长法治学校等形式,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法律进家庭等活动;峨山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建成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通海县制定了《法治副校长管理制度》《通海县法治副校长考核办法》等规定,对法治副校长进行考核奖惩,有力地保障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全市七县二区制定“七五”普法规划9部,市级各部门、各行业制定“七五”普法规划101部,全市报送普法责任清单215份,共宣传各类法律法规230部;全市现有普法讲师团9个,法治文艺队290支;举办法律知识展览364次。法治副校长上法治课550课时,140230人次参加了听讲;举办法治讲座65期,21563人次参加了听讲;培训普法骨干350期,参训19895人次;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20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万份,为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

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强有力的保障。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司法行政部门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调解员队伍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6个方面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目前,全市共建立调解组织936个,着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为全市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打牢了基础。

“家里的顶梁柱就这么突然不在了,身有残疾的我感觉压力很大,多亏在司法部门的调解下,我才拿到了七十多万元的赔偿款……”调解协议签订现场,家住华宁的杨某激动地说。原来,杨某的丈夫上班期间受伤死亡,家里两个孩子大的16岁、小的才11岁。华宁县宁州司法所受理此案后,对案件情况进行多方调查走访,最后公司同意赔偿死者家属76万元。类似的调解案件,全市今年一季度累计调解2776件,涉及当事人9211人,协议涉及金额达1958万元。

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各县区每月、乡镇(街道)每半月开展一次常规排查,并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敏感时期,对矛盾纠纷进行不留死角的“拉网式”排查。2017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4608件,预防矛盾纠纷6021件。同时,把受过省、市级表彰的新平县金厂村调委会、红塔区康井社区调委会和澄江揽秀社区张明光调解室、元江桥头社区范少华调解室列为规范化村级调委会和个人调解室试点,分别给予一定经费补助,按照规范化标准建成功能齐全、制度规范、辨识度高的调委会和个人调解室。通过以点带面,全市现共建立规范化村级调委会146个、个人调解室63个,其中个人调解室全年调解矛盾纠纷1929件,调解的纠纷绝大部分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年全市936个人民调解组织、11106名调解员共调解矛盾纠纷22371件,调解成功22296件,成功率达99%,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2件2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80件191人,防止群体性上访81件5709人,防止群体性械斗29件638人,调解数和调解成功数为历年最多,创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恢复重建以来历史新高。

撑起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护伞”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0件,其中民事案件288件、刑事案件312件;办理法律咨询1385人次;受援助对象702人,为受援助对象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687.1万元……这是今年一季度市法律援助中心交出的“成绩单”。

自全市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市法律援助中心紧紧围绕文明城市创建这条主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工作,极大地满足了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为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还将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民生权利的事项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做到应援尽援。去年以来,全市各县区深入贯彻落实《玉溪市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方案》,把法律援助公益岗位纳入政府购买公益岗位项目,现全市已录用公益岗位人员131人,极大地充实了法律援助队伍。此外,在红塔区、澄江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市还将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成783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现已完成127个平台建设任务。

“目前,全市各地正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前移服务阵地,让工作人员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功能全、质量好、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助力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