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玉溪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特别是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部分地区散发的疫情,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励精图治,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GDP突破2000亿元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比2012年(1079.1亿元)增加1273.2亿元,年均增长8.0%;全市GDP总量占全省的8.7%,比2012年(9.7%)降低1个百分点,排滇中五州市第4位,比2012年(滇中五州市第3位)下降1位。
分县(市、区)来看,2021年,红塔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4%,比2012年(609.4亿元)增加424.9 亿元;江川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比2012年(55.3亿元)增加111.9亿元;通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5%,比2012年(70.4亿元)增加123.9亿元;华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7%,比2012年(48.3亿元)增加84.7亿元;易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3%,比2012年(49.6亿元)增加104.2亿元;峨山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比2012年(45.4亿元)增加86.3亿元;新平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比2012年(89.9亿元)增加153.9亿元;元江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4%,比2012年(43.1亿元)增加97.4亿元;澄江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2%,比2012年(55.8亿元)增加97.8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1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0478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9.6%,比2012年(46866元)提高57914元,年均实际增长8.3%。
二、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21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2年(94.2亿元)增加142.2亿元,年均增长6.7%;全市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023.9亿元,同比增长7.0%,比2012年(607.4亿元)增加416.5亿元,年均增长6.6%;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092.0亿元,比2012年(377.6亿元)增加714.4亿元,年均增长9.9%。从产业结构来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7:56.3:35.0调整到2021年的10.1:43.5:46.4。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从县区来看,除了红塔区结构依然是“二三一”,其他县区都是“三二一”结构。
高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3.1亿元,增长10.7%(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171亿元)增加222.1亿元,年均增长6.8%。2021年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12年的37.6%、1.3%,分别下降至22.3%、0.7%。蔬菜逐步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21年全市蔬菜产值105.4亿元,比2012年增加76.9亿元,同比增长364.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8%。花卉成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产业,2021年花卉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5%。水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8.1%提升至2021年的17.7%,园林水果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化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平缓。随着2015年烟草工业实行“两统一、两整合”改革,烟草制品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减弱,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逐步减弱,工业经济增长更多依靠“非烟”工业作贡献,在非烟工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之前,全市工业经济增速逐步回落。2021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8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5%,增加值比2012(573.3亿元)年增加312.3亿元,年均增长6.0%。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好。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幅最高的是磷矿石增长17.7%,其次是塑料制品增长11.8%,其余依次是成品糖增长3.3%、钢材增长2.3%、水泥增长1.9%。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随着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4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2年(321.2亿元)增加541.2亿元,年均增长11.6%。批零住餐四行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1.7%提升到2021年的14.2%。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比2012年(25.1%)增长速度下降1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1.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
从主要行业看: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19.5%,比2012年(10.1%)上升9.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8.2%,比2012年(-34.7%)上升62.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0.5%,比2012年(54.8%)回落44.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放缓。在房地产政策趋紧,银行贷款收紧,特别是公积金贷款额度大幅调整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逐渐收窄。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9.1亿元,同比增长8.4%,比2012年(90.6亿元)增加118.5亿元,年均增长9.7%。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42.86%,2021年进一步提高到54.81%,2012-2021年城镇人口从549545人增加到977790人,乡村人口从1591323人减少到1244580人,对投资和消费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金融运行平稳。2021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6.1亿元,增长0.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45.2亿元,比2012年(1001.7亿元)增加1143.5亿元,年均增长8.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29.6亿元,比2012年(631.9亿元)增加997.7亿元,年均增长11.1%。存贷比76.0%,比2012年上升12.9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住户存款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比重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21年为52.4%。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1元,比2012年(21384元)增加24617元,年均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0元,比2012年(7628元)增加11042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红塔区)人均可支配收入47865元,比2012年(22047元)增加25818元,年均增长9.0%。2012-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0.9和2.5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5.6%下降到了2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4.9%下降到了27.5%。
四、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十八大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常住人口缓慢减少。2021年玉溪市常住人口224万人,比2012年(230万人)减少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14.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女性人口109.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8%。
就业稳步增加。2020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147.1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到79.0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3.7%,比2012年增长41.1%,年均增长4.4%。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帮助1.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4154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489个。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8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万人、省外转移就业8.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6%。
回顾过去9年,玉溪同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引领下,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持续深化践行“玉溪之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集中精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项建设。下一步玉溪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签发:骆艳菲 审核:李骏 拟稿:杨舣航、李晓晓、陈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