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与爱陪伴孩子成长——我市校外艺术培训现状观察
孩子在美的教育中快乐成长。
□ 玉溪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敏 沈杰 文/图
“通过眼、脑、手、口协调配合,他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做事更加专注。”“我的孩子通过接触不同年龄的伙伴,找到了手机以外的朋友。”“未来,孩子们得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坚持为他们挑战学科新高度打下基础……”针对校外艺术培训学习,我市多位家长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近日,记者针对“双减”政策实施与监管平台上线,培训机构、家庭、社会如何与孩子一起书写成长故事,走进我市多地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与机构创办者、授课教师、学生家长等群体对话,倾听他们对艺术教育回归本真的思考。
监管的公开透明
今年3月,教育部发文,明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是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可为校外培训全流程监管和免费服务,切实保障家长、学生和各方切身利益,从此,校外培训行业有了“电子管家”。该平台要求相关培训机构必须填报资质、场地、课程等信息,家长可查询黑白名单、在线选课及申请退费。“先学后付”、预收费全额监管等机制,让家长在报名前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正在营业的中小学生(含学前)校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培训机构共计318个,已全部纳入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监管,机构合规率、从业人员合格率、材料合格率、资金监管率均达100%。如今,在我市各县(市、区)合规机构的公示栏里,各机构的办学许可证、教师资质证与监管账户等信息并列张贴,让家长一目了然。
在谈及对政策出台的利好时家长们表示:“报名前在平台上查找培训机构的资质,能看到其资金由银行监管,家长就放心了。”“对于家庭来说,合规培训机构的信息公开,可以增加一层保护屏障;对机构而言,合规成本的上升既是挑战,也是筛选优质客户的‘过滤器’……”
家长的认知转变
在玉溪南方艺蕾艺术培训学校,8岁学员陶奕琨的父亲陶云祥静坐在等待区,一边听着琴房里孩子的琴声,一边将孩子弹错的地方标记下来。“钢琴学习如同搭建金字塔,越往上,能坚持下来的人就越少,我不主张为了考级而学习,但我很重视孩子面对困难和错漏的态度。”身为音乐教师的他认为,钢琴学习,需要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战胜自己,达到各感知器官的协调配合,这个过程也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愈发难以坚持,但愈发有成就感。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我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在旁听的同时,我看到娃娃们调整心态、挑战自我的画面……”在玉溪青少年宫优优童声的教室外,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我让孩子学习舞蹈,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想让她放下手机。随着孩子舞蹈水平升级,我感受到了她自信阳光的笑容。”易门县“谛舞季”舞蹈培训学校一位拉丁舞学员的家长感慨,“只有融入孩子的世界里去,才会发现艺术的真正魅力。”
11岁的艺术学员曾梓翔说,他觉得艺术学习对他的帮助很大,错的地方一定要改,如同文化学习里的纠错那样,他每天都坚持自学。
机构的双线突围
记者打开了玉溪南方艺蕾艺术培训学校低段孩子的钢琴教材,随手翻到《玛丽有只小绵羊》一课,通过手机扫描课本里的二维码,动画小故事自动解锁。该校校长姜海平介绍,他针对全省大多数艺术类培训机构展开调研后,自主研发了“钢琴+音乐素养”双轨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钢琴基础》《车尔尼》等钢琴课程分配到每个年龄段,以“闯关”游戏带动亲子关系培养,增强孩子们学习的体验感。
在玉溪青少年宫优优童声教室内,记者看到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按顺序坐在阶梯上,跟随着教师的钢琴伴奏,以歌词读记的方式对重点节奏进行巩固后,一一挑战节奏记忆、气息控制、旋律熟悉、演唱等环节。看到孩子们手握话筒自信大方地演唱,家长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
易门“谛舞季”的创办者李孟介绍,他们于创业之初应家长和孩子要求,在原有中国民族舞等传统舞种的基础上增设了拉丁舞、街舞,丰富了培训课程。“我们部分学员来自乡镇,舞蹈课程除了强基础、重功底外,还要适应发展、跟潮流、接地气。”李孟说,她作为易门几家中小学校的外聘教师,充分运用校内外场地,合理安排好课程时间,让孩子们的舞台更广阔。
在平台监管与市场分化的双重作用下,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在规范化的教学资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系统化的教学课程、优质化的硬件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员参加演出、引导学员克服困难挑战、线上线下记录学员成长之乐等策略,实现服务的迭代升级。
多个机构创办者坦言:以美育人,以爱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专业壁垒与本土化运营的双线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