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核心阅读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路上,我市依托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让教育之光照亮了残疾人的人生,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命运。历年来,我市考入大学的残疾学生有20多人,2018年,听障学生阿强、郭家琪分别被一本院校长春大学和绥化学院录取。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文/图
罗瑞,两次参加世界级残疾人锦标赛,获得全省、全国、亚洲及世界级各类残运会冠军50个,当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8年开办了“无声饭店”;
陈志红,被长春大学钢琴调律专业录取,2009年获得钢琴调律师中级技师资格证,2019年开办了“启成钢琴调律乐器维修工作室”;
普天红,2015年取得了保健按摩高级资格证,同年在通海县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2017年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按摩实训基地建成,普天红回到学校,担任起按摩实训基地对外经营和学校按摩专业学生的实训工作……
这一个个平凡的名字背后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经历教育的积累,参与社会的磨练,为特殊的人生打开崭新的窗户。
优秀学子的创业路
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国强自豪地告诉记者,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技之长,融入社会后自食其力,聋哑学生罗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李棋公租房那儿开了一家无声饭店,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就在他那里打工,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张国强说。
12月7日,夕阳斜照,记者来到无声饭店。见到记者,身材高挑的罗瑞便迎上来热情地打招呼,虽然看不懂他比划的手势,但从他脸上洋溢的笑容记者感知到这是最亲切的招呼。店员们在安静地忙着手上的活计,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生烧烤架上的炭火。
“坐,欢迎你们。”在店里帮忙的罗瑞的姐夫何永斌招呼记者坐下。考虑到交流上的便利,罗瑞的姐姐和姐夫至少会有一人在店里帮忙。“罗瑞对餐饮比较感兴趣,他自己也很聪明,肯在饮食上下功夫。他退役后跟我在建水的餐厅学习了一段时间,2017年自己开了这家无声饭店。”何永斌说。而今,店里加上罗瑞共有7名聋哑人士,饭店也因此得名。
晚上七点半,客人陆续多了起来,何永斌负责点菜,与顾客交流,其他店员各司其职地开始忙碌,一些熟识的客人在与罗瑞进行简单的交流,饭店开始热闹起来。“我们就住在附近,经常来这里吃东西,这里菜品味道好,氛围好。”食客白龙告诉记者。
通过书写交流,罗瑞告诉记者,他很感谢学校的培养,他将好好经营这家无声饭店,努力把生意做好。
同罗瑞一样,视力残疾的普天红也是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得一技之长,通过努力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2010年从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普天红先后在多家知名按摩院工作,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后,2015年便在通海创办了一家自己的按摩店。2017年4月,学校按摩实训基地建成,怀着报效培养自己成才的母校之心,普天红回到学校,担任起按摩实训基地对外经营和学校按摩专业学生的实训工作。
“我们学校的这些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且要结合他的特点来确定专业,所以学校近年来比较注重学生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养成。”张国强告诉记者。
多年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奔赴各行各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残疾人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不屈精神。
学前与职高两头延伸
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泽润楼二楼是学校幼儿园的所在地,墙面上精心的装饰展现出童趣,走廊上的“自然角”和“植物角”种了绿植。
在乐乐班,教师张雪娟和另外一名教师正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喜欢做游戏,愿意与成人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而在隔壁的豆豆班,老师们则带领听障学生进行多感官训练,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全方位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
“乐乐班属于学前启智班,这里有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启智班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给予专业指导,让他们在学校里熟悉社会生活规则。我们也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们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张雪娟告诉记者。
“之所以叫乐乐班,是我们希望这些孩子们快乐成长,同时也希望家长、老师能在快乐的环境中陪伴孩子成长。”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杜亚洲告诉记者。
张国强介绍,2017年学校成立了幼儿园,师资配备都是专业学校毕业的,在体制机制上全省领先:“除了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保障,还提供专业的项目训练,因为早期干预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除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2016年我们开设职业教育专业拓展,建起了按摩实训基地、烹饪实训教室、烘焙实训教室、工艺实训教室、家政实训室、木雕实训室、书画教室等,能够同时满足三类不同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张国强说。
在学校的烹饪实训教室,教师刘绍魁正在给听障学生演示宫保鸡丁的做法,不时用手语提醒着注意事项,学生们则围在他身旁仔细观摩。
在烘焙实训教室,教师杨雪在带领启智班的学生做糕点。老师专业地指导、耐心地讲解,而孩子们也颇有兴致地投入其中。“今天教他们做的是鸡蛋饼,他们对烘焙很感兴趣,很愿意学。情况好一些的同学从称量材料、准备材料到揉面、烤制都能全程参与,并且做得不错。学习烘焙,能让他们掌握一项技能,这也是他们与社会接触的一个桥梁。”杨雪告诉记者。
据介绍,为了拓展学校职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学校于2017年9月面向职高听障学生增设了烹饪、烘焙、园林绿化三门实用技能课,外聘了玉溪厨师职业培训学校和玉溪张记皇冠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农职院的技师到校给学生上课,并组织学生通过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
送教上门的玉溪模式
通过送教上门来实现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零拒绝”和“全覆盖”,是对在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的、交通不便和语言不通的残疾学生家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和新时期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举措。
12月4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下派到江川区的徐亚芳和况茗瀚老师一早便准备好教具,为事先联系好的两名学生进行送教上门。这次是她们的第二次送教上门。“我们是今年10月下派到江川来的,这里共有34名学生,之前我们已经全部走访,给学生送去了校服,同时摸清楚了每个学生的情况,今早要去两名孩子家。”徐亚芳告诉记者。
从大街小学出发,车子在乡道穿行,二十多分钟后到达大街街道大营社区竹城村。由于事先联系好,孩子的父母都在家,见到老师到来,孩子的父亲出门相迎。这名孩子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如今只有手指能动弹,贴心的家人为他专门找了合适的沙发,前方摆一张小桌。见到老师的到来,孩子热情地打了招呼。
“来,我们做个小游戏。”况茗瀚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来,把它放到对应的位置。”受病痛的折磨,孩子只有手指会动,老师根据他的情况通过小游戏来锻炼手指。“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会针对每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徐亚芳说。
“老师们很用心,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关心。”说起送教上门,孩子的母亲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有这发自内心的感谢。
做完游戏,与孩子交流一番,叮嘱了孩子父母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两位老师又匆匆赶往下一名孩子家。
来到海浒社区上海浒村,停好车,两名老师熟悉地走街串巷,很快就来到孩子家。孩子特意穿了校服,高兴地和两位老师热情地拥抱,一旁的母亲从屋里拿出凳子招呼老师坐下。开心地聊天,灿烂的笑脸,展现着孩子从心底洋溢到脸上的快乐。
“这是什么?”“嘴……巴……”“指一指它在哪?”“这儿……”况茗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现场进行教学,引导、鼓励着,让孩子专注地投入学习。“我们用这种带图文的卡片引导孩子的认知与表达,孩子们很需要我们的关怀和鼓励。”况茗瀚告诉记者。
徐亚芳是今年才参与送教上门的“新手老师”,在跑遍所有孩子家后,她感触颇深:“我原先不大理解为什么要一直坚持送教上门,当我参与其中后,我发现我们做的事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你看后面这些柜子,全部是我们送教上门学生的档案,红色的是建档立卡户,蓝色的是普通户,绿色的是通过送教上门后有改善,能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白色的是已经死亡的学生……”在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办公室,主任王春丽向记者介绍学校的送教上门工作。
王春丽告诉记者,送教能让孩子的家长从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书可读的,而不是被社会遗忘的。而在校长张国强看来,送教最大的意义是确保每一位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通过送教上门,我们给予了这些学生适合的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我们会根据每一名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教育。”张国强说。
据介绍,2013年起,玉溪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送教上门工作主要围绕“为谁送、谁来送、送什么、怎么送、怎么送好”等关键问题,探索构建了“1234送教上门”玉溪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统筹,做好送教上门工作顶层设计,高位推进;加强两个保障,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打造专家支持队伍、特校巡回指导队伍、县(市、区)工作队伍;抓好系统融合、医教融合、普特融合、互联网与送教服务融合。全市目前“送教上门”374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1人,占比高达17%),分布在全市6县2区1市的64个乡(镇)231个自然村。
多年来,玉溪市以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零拒绝、全覆盖、一人一案”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国家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中提出的两头延伸目标,特殊教育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职业高中的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已形成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体系。
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
□ 王剑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孤残儿童保障工作持续加强,特殊教育实现更好更快发展。2020年7月,为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财政部多措并举,支持和引导地方办好特殊教育,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三个方面巩固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地方办好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发展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多样性、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依托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我市特殊教育照亮了残疾人的人生:通过送教上门实现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零拒绝”和“全覆盖”;通过学前和职高两头延伸,实现所有残疾人公平公正地享有尊严、幸福生活,让他们成为和普通人一样有尊严的劳动者。从保健按摩技师,到钢琴调律师,再到全省、全国、亚洲及世界级各类残运会冠军,特殊教育不仅给了残疾人一项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了选择多彩人生的可能。
关爱和帮助残疾人健康成长、公平就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长期投入的重要事业,是一项关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作。期待全社会形成合力,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