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将从六方面发力
为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市将从六个方面发力,强化农业环境治理修复,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抚仙湖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以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为目标,对抚仙湖径流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35万亩耕地实施休耕轮作,休耕或者发展水稻、油菜、荷藕、林果等绿色生态产业,取缔高耗肥药蔬菜种植,优化坝区种植结构,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和氮、磷污染负荷,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新平、元江、易门等小麦、水稻、玉米、蔬菜主产区建立秸秆还田及尾菜堆肥示范区,利用秸秆直接还田50万亩、堆沤还田30万亩,堆肥还田20万亩;在通海、澄江等果蔬种植区推行基于生物菌剂的果蔬茎秆、尾菜、废果堆沤腐熟还田5万亩,秸秆堆肥还田5万亩,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强对全市23.3万口农村“三结合”户用沼气池管理服务,新建以秸秆为主、畜禽粪便为辅的日产800至1500立方米沼气工程8座,新建养殖小区小型和联户发酵容积100立方米沼气工程15处,对沼液、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立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试点工程2处;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规模养殖畜禽粪便、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0%以上。
加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在通海、易门、峨山启动实施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扩大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耦合降解地膜示范。积极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地膜、农药包装物、喷滴灌废弃物等回收站,建立健全回收网络,每个县区设立1至2个回收聚集点,到2020年,全市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0%。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在“三湖”区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点,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农田灌溉渠系改造及沿湖截污治污工程。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营造林任务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每年推广省柴节煤炉灶3000眼、太阳能热水器4000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00%。
推进科技转化示范推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强与科研院、高校合作,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绿色药肥、植保等技术瓶颈,强化耕地保育、地力提升、节水灌溉技术装备、高效种植模式等技术供给,攻克农膜残留回收、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玉溪日报记者 陆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