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上餐桌文明新风渐吹来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疫情发生后,不少市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公筷公勺慢慢走上市民的家庭餐桌,我市部分餐馆也开始推行公筷公勺。疫情之下,公筷公勺、分餐等成为市民就餐的一种新风尚,餐桌文明新风渐渐吹进市民的生活。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帆 文/图
在红塔区蓉庄泰和楼的包厢里,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两双不同颜色的筷子,一双黑色的靠内摆放为私筷,一双棕色的靠外摆放为公筷。“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聚餐时公筷公勺都是有必要的,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的传播。”蓉庄泰和楼的经理苏祖贵说。
公筷公勺走上市民餐桌
5月13日,记者在红塔区蓉庄泰和楼的餐厅内看到,不仅餐桌上为每位食客准备了两双不同颜色的筷子,电梯和楼道还张贴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海报,倡议就餐的顾客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就餐。
据苏祖贵介绍,蓉庄泰和楼自3月6日复工就开始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为每位食客准备两双不同颜色的筷子,黑色的为私筷,棕色的为公筷。在点餐和上菜时,服务员还会提醒顾客使用公筷公勺。就餐后,餐厅会将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分开清洗,并进行消毒。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设置公筷公勺是对顾客负责,也是对我们负责。”苏祖贵说,“使用公筷还能减少浪费。疫情后,大家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很多人都不愿打包剩菜。使用公筷后,就可以放心地将剩菜打包回家了。”
记者在位于红塔区小庙街一组团的熙厨自创食品艺术馆内看到,餐桌上的菜盘内都放置了公筷或者公勺,使用公筷公勺已成为店里的常态,店里的常客也已对此习以为常。
据王静介绍,熙厨自开创以来一直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每盘菜尤其是汤菜在上桌时都会配上公勺,其他菜上桌后,也会特意为顾客放上一双公筷。“有时候有的客人没有这个意识,我就会假装为他们拌菜,放上一双公筷,尽量引导大家都使用公筷。”王静说,“我们吃饭都使用公筷公勺,已经是几十年的习惯了,家里每个人的碗筷都是固定的,洗碗筷时也是分开洗。”
疫情后,市民对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逐渐增强,公筷公勺慢慢走上了市民的家庭餐桌。市民杨娟一家在疫情前也使用公筷公勺,但没有时时做到位,这次疫情让她家意识到了公筷公勺的重要性:“疫情让我们意识到了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尤其是我老公,过年回家后的第三天,他就说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以后吃饭一定要用公筷。现在每次吃饭,我们都会拿出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做公用,有时候谁夹菜忘记了还会互相提醒。”
公筷公勺意识有待加强
分餐制和公筷制在我国已推广了很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大部分餐馆内都贴有公筷公勺使用倡议海报,但是大部分餐馆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并不强,仅为顾客准备一碗一杯一筷一勺,上桌的菜盘内也并未放置公筷公勺。大多数食客也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几乎都是用自己的筷子夹完菜就往嘴里送。
苏祖贵表示,虽然蓉庄泰和楼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得到了大部分食客的认可,但是在推广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公筷和私筷混用的情况。“大部分人可以接受,但是要有个过程。中国多年来的饮食文化决定了大家的饮食习惯,等慢慢养成新的习惯就好了。”苏祖贵说。
部分市民表示,使用公筷公勺很好,但是有些麻烦。在熙厨吃饭的杨蓉说:“使用公筷公勺很好,可以避免有些疾病的传播,但是用餐时很麻烦,经常会忘记,以前习惯了直接用私筷,现在一下子适应不了。”
也有市民表示,和亲人一起吃饭时没有必要使用公筷,因为亲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相互都很了解,没有什么传染病,使用公筷公勺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会疏远大家的关系。
专家提示:使用公筷公勺有利疾病预防
据玉溪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陈斌介绍,很多疾病可以通过唾液传播,诸如目前的新冠肺炎,还有肝炎、肺结核和大部分呼吸道疾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后会从体液中分泌出病毒的疾病,通过唾液传播的风险很高。使用公筷公勺,能较大程度地降低这类疾病传播的风险。
陈斌说:“使用公筷是一种文明行为。中国人的餐饮习惯是桌餐制,使用公筷可以很好地杜绝一些传染病的传播,对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020年2月13日,玉溪市文明办向市民和餐饮单位发出的《玉溪市“公筷行动”倡议书》中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倡导“公筷行动”是切断疫情“口口传播”途径,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倡议书还倡议全市各单位、各行业、各社会团体发挥积极作用,宣传引导单位职工、行业从业人员、社会群体积极响应践行“公筷行动”,做“公筷行动”的推动者;各饭店、餐馆、食堂带头推广普及“公筷行动”,做好宣传提示,为客人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实行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做好公筷公勺、餐具消毒工作,做“公筷行动”的先行者;广大市民家庭聚餐要践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各取所食,养成使用公筷公勺和消毒餐具的健康习惯,在来人接待和朋友聚会等集体用餐时主人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积极向亲朋好友宣传使用公筷公勺,影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和习惯,做“公筷行动”的践行者。